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太和
tài hé

【拼音】:tài hé

【注音】:ㄊㄞˋㄏㄜˊ

【结构】:太(独体结构)和(左右结构)

【简体】:太和

【繁体】:太和

字义分解
太和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谓太平。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和睦。魏鼓吹曲名。雅乐名。太和[tàihé]⒈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谓太平。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和睦。魏鼓吹曲名。雅乐名。
基础解释
1.见“太和”,1.见“太和”。2.亦作“大和”。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4.谓太平。5.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6.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7.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引证解释
⒈见“太和”。亦作“大和”。⒉天地间冲和之气。引《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⒊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引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⒋谓太平。引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⒌和睦。引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⒍魏鼓吹曲名。引《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⒎雅乐名。引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网络解释
太和(汉语词汇)太和,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谓太平。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汉语大词典
亦作“大和”。(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和”。唐元稹《竞渡》诗:“数极斗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浚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3).谓太平。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4).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5).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6).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国语辞典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太和[tàihé]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引《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⒉太平盛世。引《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⒊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西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西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西元829~835)​。英语TaiheCountyinFuyang阜陽|阜阳[Fu4yang2],Anhui,TaihedistrictofJinzhoucity錦州市|锦州市,Liaoning德语Taihe(OrtinAnhui)​(Eig,Geo)​
辞典修订版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汉书.卷一零零.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太平盛世。《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公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公元829~835)。
其他释义
1.亦作'大和'。2.天地间冲和之气。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4.谓太平。5.和睦。6.乐名。魏鼓吹曲名。7.乐名。雅乐名。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太和造句
1.此时的太和殿,被布置成国民哀悼大会的会场,清朝玄色的袍褂和民国的西式大礼服并肩进出,时任中华民国交通总长的朱启钤走进皇家禁地。
2.天安门城楼下,扎了个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上书五个大字“国民哀悼会”;太和门广场上用绳子拉起万国旗;社会各界送来的挽联迎风飘舞。
3.黎祖籍鄂城太和,宽脸,在女性中属身材伟岸的一类,嗓音浏亮高亢具有男性的清刚之气。
4.但是为什么第二天,当清洁妇来上工的时候却发现你的太太和她的情夫暴毙在床,身上满是三八式手枪的弹孔呢?
5.故太和四年的第三次北伐很快就发生了,虽然第三次北伐惨败于枋头,望实俱损,但就其权力积累来看却大胜于江东,成功地拔除了豫州的袁真与徐州的郗。
6.要走到太和门,必须首先迈过卧于金水河之上的那五座整齐并排的汉白玉桥。
7.太和殿兀然矗立,殿下为三层楼高的八米三阶汉白玉石雕基座。
8.老太和老伴一起看电视,出现选美比赛,老头一看,起身进屋了。老太笑;这老头还挺封建。一会,老头回来了,端坐在电视机前,鼻上架了一副眼镜。
9.一位老太太和她长满小雀斑的小孙子一起在动物园里游玩。
10.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可说是巧夺天工,技艺绝伦了。
太和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