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百济
bǎi jì

【拼音】:bǎi jì

【注音】:ㄅㄞˇㄐ一ˋ

【结构】:百(上下结构)济(左右结构)

【简体】:百济

【繁体】:百濟

字义分解
百济的解释
词语解释
朝鲜古国。公元前世纪形成。领有朝鲜半岛西南部地区,都于慰礼城今汉城附近。与高句丽、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在相互间的战争中常处劣势。公元年被中国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百济[bǎijì]⒈朝鲜古国。公元前1世纪形成。领有朝鲜半岛西南部地区,都于慰礼城(今汉城附近)。与高句丽、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在相互间的战争中常处劣势。公元660年被中国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
引证解释
⒈古国名。在今朝鲜境内。引《周书·异域传上·百济》:“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餘之别种。”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馀。”
网络解释
百济百济,是原本居于古代中国东北的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国家,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音协,xié)、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音伯,bó)。百济的统治阶层是扶余人,不同于其下层百姓韩人。朝鲜半岛南部的的韩人是不同于扶余人另一个民族。百济于660年被唐联合新罗攻灭。统治范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后与高句丽接壤,东与新罗为邻。都城居拔城,也叫固麻城。此外还有五个别都,中间的叫古沙城,东面的叫得安城,南面的叫久知下城,西面的叫刀先城,北面的叫熊津城。
综合释义
古国名。在今朝鲜境内。《周书·异域传上·百济》:“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餘之别种。”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馀。”百济[bǎijì]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相传是东汉末年扶余王尉仇台的后代,因以百家济海立国,故称为「百济」。晋时尽据马韩地,吞并诸国,屡与高丽、新罗作战。隋末唐初频频遣使来华。后因频侵新罗欲断其通华之路,而为唐高宗所灭。见《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传.百济传》。
汉语大词典
古国名。在今朝鲜境内。《周书·异域传上·百济》:“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馀之别种。”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馀。”
国语辞典
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相传是东汉末年扶余王尉仇台的后代,因以百家济海立国,故称为「百济」。晋时尽据马韩地,吞并诸国,屡与高丽、新罗作战。隋末唐初频频遣使来华。后因频侵新罗欲断其通华之路,而为唐高宗所灭。见《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传.百济传》。百济[bǎijì]⒈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相传是东汉末年扶余王尉仇台的后代,因以百家济海立国,故称为「百济」。晋时尽据马韩地,吞并诸国,屡与高丽、新罗作战。隋末唐初频频遣使来华。后因频侵新罗欲断其通华之路,而为唐高宗所灭。见《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传·百济传》。英语PaekcheorBaekje(18BC-660AD)​,oneoftheKoreanThreeKingdoms德语Baekje法语Paekche(undes3royaumesdeCorée)​
其他释义
朝鲜古国。公元前1世纪形成。领有朝鲜半岛西南部地区,都于慰礼城(今汉城附近)。与高句丽、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在相互间的战争中常处劣势。公元660年被中国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
百济造句
1.大败,百济王义慈和王室成为俘虏。
2.曲六郎率领二十艘大船,三十艘海狐船牢牢跟住百济船队,不时击沉一艘,一直追击到百济海岸附近才返航。
3.跟耽罗人攻打牧场的时候,闹哄哄的一拥而上不一样,百济人的前军先是由刀盾兵为前驱,跳荡兵隐在刀盾兵军阵之间,长枪手紧随其后,再后面又是弓手。
4.桓武天皇的亲妈是百济宫女,虽然亲娘出身低贱了些,比不得井上皇后是正宫娘娘,不过,却使得桓武天皇有着大陆血缘,生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
5.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寇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
6.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7.等到李世民来到平壤城,这些使臣更是天天求见,可是李世民心头不爽那百济开战之时的首施两端,一直不让百济使团觐见,这可把百济使团急坏了。
8.仍令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与定方讨平百济,俘其王扶余义慈,献于阙下。
9.梁侍中、国子祭酒萧子云善草隶,百济国专门派使者来到建康城求其书法。
10.陈政一听是百济王扶余义慈死了,这也太快了吧,难道是百济王想不开吗?“百济太子扶余隆怎么样”。
百济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