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别字
bié zì

【拼音】:bié zì

【注音】:ㄅ一ㄝˊㄗˋ

【词性】:名词。

【结构】:别(左右结构)字(上下结构)

【简体】:别字

【繁体】:別字

字义分解
别字的解释
词语解释
别字biézì。(1)写错或读错的字。(2)别号。(3)即析字,分析字的形体。(4)别体字。别字[biézì]⒈写错或读错的字。英wronglywrittencharactersormispronouncedcharacter;⒉别号。英alias;⒊即析字,分析字的形体。英analysisshapeofwords;⒋别体字。英VariantformofaChinesecharacters;
基础解释
1.分析字的形体。犹言拆字。2.误写或误读的字。3.指异体字、怪体字。4.别号。
引证解释
⒈分析字的形体。犹言拆字。引《后汉书·五行志一》:“京师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⒉误写或误读的字。引《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讖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清顾炎武《日知录·别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拿起笔把‘中于’改成‘终于’,准备在回信时告诉他们下次要避免别字。”⒊指异体字、怪体字。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太公《六韜》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何典》第八回:“活死人上前抢来,看时,尽是许多别字,一个也不识。”⒋别号。引《梁书·武陵王纪传》:“大智,纪之别字也。”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李兰青诗》:“兰青籍隶金谿,别字香谷。”
网络解释
别字别字是由于几个字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而产生的辨别错误。是指写错或读错的字,比如把“包子”写成“饱子”,是写错别字;把“破绽”的“绽”(zhàn)读“定”,是读别字。也说白字。别字也可以称作“别号”。
综合释义
分析字的形体。犹言拆字。《后汉书·五行志一》:“京师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误写或误读的字。《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讖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清顾炎武《日知录·别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拿起笔把‘中于’改成‘终于’,准备在回信时告诉他们下次要避免别字。”指异体字、怪体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太公《六韜》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何典》第八回:“活死人上前抢来,看时,尽是许多别字,一个也不识。”别号。《梁书·武陵王纪传》:“大智,纪之别字也。”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李兰青诗》:“兰青籍隶金谿,别字香谷。”
汉语大词典
(1).分析字的形体。犹言拆字。《后汉书·五行志一》:“京师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2).误写或误读的字。《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清顾炎武《日知录·别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拿起笔把‘中于’改成‘终于’,准备在回信时告诉他们下次要避免别字。”(3).指异体字、怪体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何典》第八回:“活死人上前抢来,看时,尽是许多别字,一个也不识。”(4).别号。《梁书·武陵王纪传》:“大智,纪之别字也。”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李兰青诗》:“兰青籍隶金溪,别字香谷。”
国语辞典
因形音相似而写错的字。《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尹敏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别字》:「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也作「白字」。别字[biézì]⒈因形音相似而写错的字。清·顾炎武也作「白字」。引《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尹敏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日知录·卷二〇·别字》:「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近白字表字反正字⒉本名之外另取的名字。也作「别名」、「别号」。引《梁书·卷五五·武陵王纪传》:「大智,纪之别字也。」
辞典修订版
因形音相似而写错的字。《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尹敏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零.别字》:「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也作「白字」。本名之外另取的名字。《梁书.卷五五.武陵王纪传》:「大智,纪之别字也。」也作「别名」、「别号」。
辞典简编版
因形音相似而写错的字。 【造句】我把「杜甫」写成「杜辅」,老师说我写别字。本名之外另取的名字。 【造句】「退之」是唐代文豪韩愈的别字。
其他解释
1.本当为此字,而误为他字也。《后汉书·儒林·尹敏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集解:「引何焯曰:『如以刘为卯金刀,以泉货为白水真人,皆别字之微也。按刘作卯金刀,泉作白水,皆隶变而不合古篆,谶书据隶变而附会字义,故谓为别字。』。」;清、顾延武《日知录·别字》:「《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黓岁壮月,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凡万历以来所刻书,多牡丹之类也。」注:「沈氏曰:『崇祯十一年,用阁臣言,以查字系古槎字,悉改为察。而今人乃复用查,查字本无察义,而误为察义,盖亦近鄙别字之类也。』。」;清、赵翼《陔余丛考·别字》:「字之音同而义异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其他释义
1.分析字的形体。犹言拆字。2.误写或误读的字。3.指异体字﹑怪体字。4.别号。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别字造句
1.对于大街上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2.他当教师,还常常让学生给纠正错别字,岂非咄咄怪事。
3.请把这几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4.有的同学不认真改正作文里的错别字,以致一错再错。
5.语文老师经常给我们纠正错别字
6.他在错别字下边画了一个记号。
7.我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消灭错别字
8.校对的时候要把错别字圈点出来。
9.不时有人写错别字和异形字,惹得台下观众大笑。
10.可是全世界没有人在等。是这样的,一等,雨水将落满单行道,找不到正确的路标。一等,生命将写满错别字,看不见华美的封面。
别字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NOF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