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草书的一种。
基础解释
流行于晋代以后的草体书法。
引证解释
草书的一种。汉代流行的草书称章草,晋以后发展为笔画相连的草书新体,称为“今草”,以别于“章草”。《法书要录》卷七引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牵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两汉文字除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东汉末,张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独立,今草前后字相连)……其余沿用秦文字,并无新创。”
网络解释
今草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至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以《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等皆为草书大家。其中张旭、怀素二人尤见个性(俗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综合释义
流行于晋代以后的草体书法。汉代流行的草书称章草,晋以后发展为笔画相连的草书新体,称为“今草”,以别于“章草”。《法书要录》卷七引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牵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两汉文字除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东汉末,张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独立,今草前后字相连)……其余沿用秦文字,并无新创。”
国语词典
流行于晋代以后的草体书法。东汉张芝所创,有别于章草。今草系在章草基础上结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笔法,一笔写成,连绵不断,即偶有不连,笔意亦不断。
其他解释
晋代以来所行之草体也,别于章草而言。《宣和书谱·草书敍论》:「至张白英,遂复脱落前习,以成今草。」;唐、张怀瓘《书断》:「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参阅「章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