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今草
jīn cǎo

【拼音】:jīn cǎo

【结构】:今(上下结构)草(上下结构)

【简体】:今草

【繁体】:今草

字义分解
今草的解释
词语解释
草书的一种。
基础解释
流行于晋代以后的草体书法。
引证解释
草书的一种。汉代流行的草书称章草,晋以后发展为笔画相连的草书新体,称为“今草”,以别于“章草”。《法书要录》卷七引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牵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两汉文字除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东汉末,张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独立,今草前后字相连)……其余沿用秦文字,并无新创。”
网络解释
今草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至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以《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等皆为草书大家。其中张旭、怀素二人尤见个性(俗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综合释义
流行于晋代以后的草体书法。汉代流行的草书称章草,晋以后发展为笔画相连的草书新体,称为“今草”,以别于“章草”。《法书要录》卷七引唐张怀瓘《书断上·章草》:“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牵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两汉文字除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东汉末,张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独立,今草前后字相连)……其余沿用秦文字,并无新创。”
国语词典
流行于晋代以后的草体书法。东汉张芝所创,有别于章草。今草系在章草基础上结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笔法,一笔写成,连绵不断,即偶有不连,笔意亦不断。
其他解释
晋代以来所行之草体也,别于章草而言。《宣和书谱·草书敍论》:「至张白英,遂复脱落前习,以成今草。」;唐、张怀瓘《书断》:「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参阅「章草」条。
今草造句
1.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当与公等慎之。
2.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3.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见出今草端倪。
4.今草原早就被埋在沙漠的身子之下了。
5.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等五种。
6.魏晋是章草与今草的交替时期。
7.至于草书,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开创了今草的新局面。
8.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
9.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
10.病历上字体龙飞凤舞,活泼飞动,笔下生风;有今草,有章草,有狂草,那里是记录病人情况的病历,实是一篇篇情愫奔腾激荡的抒情之作……
今草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