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行香
xíng xiāng

【拼音】:xíng xiāng

【结构】:行(左右结构)香(上下结构)

【简体】:行香

【繁体】:行香

字义分解
行香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明·清时官吏每至朔望入庙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举行入庙焚香仪式,均称行香。行香[xíngxiāng]⒈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明·清时官吏每至朔望入庙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举行入庙焚香仪式,均称行香。
引证解释
⒈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道场,或仪导以出街。!’”引《南史·王僧达传》:“先是,何尚之致仕,復膺朝命,於宅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唐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忌日,两京大寺各二,以散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行香起於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燃香燻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初因之。文宗朝,崔蠡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宣宗復释教,行其仪。朱梁开国,大明节百官行香祝寿。石晋天禧中,竇正固奉国忌行香,宰臣跪炉,百官立班,仍饭僧百人,即为规式。国朝至今因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日,爱子王雱病疽而死,荆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荆公亲自行香拜表。”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僧道法事有行香。姚宽《西溪丛语》谓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初以香末散行为行香。唐以后则斋主持香鑪巡行坛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释氏《贤愚经》:‘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会要》:‘开成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乐。’此持鑪巡行之行香也。”《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吃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懺,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纔散了。”《红楼梦》第一〇二回:“三位法官行香取水毕,然后擂起法鼓。”克非《春潮急》三三:“‘走快点哇!’妻子掉的太远,他停下来催促,‘又不是在“行香”⒉明清时官吏每至朔望入庙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举行入庙焚香仪式,均称行香。引《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行香讲书已过,便张告示,先考府学及天台、临海两县。”清赵翼《陔馀丛考·行香》:“外省文武官每朔望向文武庙行香……朔望朝拜亦是旧制,而与行香为两事。王棠《知新録》谓洪武十七年詔,朔望日郡县官以下诣学行香,则朔望朝拜及行香并为一事,乃洪武制。”《中国现在记》第五回:“不多几日,早到了黄梅县地界,早有书差办下一座公馆,看了九月十四辰时接印。一切行香、巡城、放告,都是照例公事,不在话下。”
网络解释
行香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网友释义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
汉语大词典
(1).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道场,或仪导以出街。《南史·王僧达传》:“先是,何尚之致仕,复膺朝命,于宅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唐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忌日,两京大寺各二,以散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初因之。文宗朝,崔蠡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宣宗复释教,行其仪。朱梁开国,大明节百官行香祝寿。石晋天禧中,窦正固奉国忌行香,宰臣跪炉,百官立班,仍饭僧百人,即为规式。国朝至今因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日,爱子王雱病疽而死,荆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荆公亲自行香拜表。”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僧道法事有行香。姚宽《西溪丛语》谓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初以香末散行为行香。唐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坛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释氏《贤愚经》:‘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会要》:‘开成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乐。’此持炉巡行之行香也。”《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吃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才散了。”《红楼梦》第一○二回:“三位法官行香取水毕,然后擂起法鼓。”克非《春潮急》三三:“‘走快点哇!’妻子掉的太远,他停下来催促,‘又不是在“行香”!’”(2).明清时官吏每至朔望入庙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举行入庙焚香仪式,均称行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行香讲书已过,便张告示,先考府学及天台、临海两县。”清赵翼《陔馀丛考·行香》:“外省文武官每朔望向文武庙行香……朔望朝拜亦是旧制,而与行香为两事。王棠《知新录》谓洪武十七年诏,朔望日郡县官以下诣学行香,则朔望朝拜及行香并为一事,乃洪武制。”《中国现在记》第五回:“不多几日,早到了黄梅县地界,早有书差办下一座公馆,看了九月十四辰时接印。一切行香、巡城、放告,都是照例公事,不在话下。”
国语辞典
礼佛的仪式。始于南北朝,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则为持香炉绕行道场或街市。至明清时则指官吏上任或遇朔望时,入庙焚香叩拜的仪式。行香[xíngxiāng]⒈礼佛的仪式。始于南北朝,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则为持香炉绕行道场或街市。至明清时则指官吏上任或遇朔望时,入庙焚香叩拜的仪式。引《喻世明言·卷一九·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本县虽与宣尉司表里,衙门常规,长官行香后,先去看望他,他才答礼,彼此酒礼往来。」
辞典修订版
礼佛的仪式。始于南北朝,燃香燻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则为持香炉绕行道场或街市。至明清时则指官吏上任或遇朔望时,入庙焚香叩拜的仪式。《喻世明言.卷一九.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本县虽与宣尉司表里,衙门常规,长官行香后,先去看望他,他才答礼,彼此酒礼往来。」
其他释义
1.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道场,或仪导以出街。2.明清时官吏每至朔望入庙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举行入庙焚香仪式,均称行香。
行香造句
1.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世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围皆香。
2.东方网记者在示范区内看到,温室大棚内,目前正在进行香菇、平菇、高原灵芝等各类食用菌类的试种。
3.除了一般人常用的“沁园春”、“满江红”、“浪淘沙”等词牌,一些不常见的词牌如“行香子”、“感皇恩”、“画堂春”等也出现在作者笔下。
4.伍咏薇以选美入行香港娱乐圈,她曾是最上镜亚姐。
5.比赛如火如荼举行,香港骑师蔡明绍继去年策骑“加州万里”胜出香港杯后,于今日再策此驹胜出香港杯,为香港为华人争了光。
6.此外,为渣打银行香港客户在内地提供跨区域银行服务.(www.chazidian.com/zj-200467/查字典行香造句)
7.“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否可行,香港和澳门用事实做了有力的回答。
8.它为在内地执行香港仲裁裁决提供了具体规则。
9.此外,陈先生还是香港乐施会副主席、香港泰国商会主席及泰国盘谷银行香港分行顾问。
10.法国巴黎百富勤亚洲投资银行部主管黄灌球日前向媒体表示,估计今年有利于中国内地公司发行香港H股。
行香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