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京剧
jīng jù

【拼音】:jīng jù

【注音】:ㄐ一ㄥㄐㄨˋ

【词性】:名词。

【结构】:京(上中下结构)剧(左右结构)

【简体】:京剧

【繁体】:京劇

字义分解
京剧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京剧jīngjù。(1)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京剧[jīngjù]⒈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英Beijingopera;
基础解释
(名)我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代中叶从1790年起演唱徽调的戏班子进入北京演出,跟湖北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演唱方法,逐渐融合、演变而成。
引证解释
⒈谓繁重的事务。京,大;剧,繁多。引唐李颀《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诗:“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閒放。”唐刘长卿《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诗:“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⒉亦称“京戏”。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而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网络解释
京剧(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综合释义
谓繁重的事务。京,大;剧,繁多。唐李颀《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诗:“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閒放。”唐刘长卿《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诗:“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亦称“京戏”。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而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汉语大词典
(1).谓繁重的事务。京,大;剧,繁多。唐李颀《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诗:“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閒放。”唐刘长卿《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诗:“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2).亦称“京戏”。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而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国语辞典
流行于北平的剧种。参见「国剧」条。京剧[jīngjù]⒈流行于北平的剧种。参见「国剧」条。
辞典修订版
流行于北京的剧种。参见「国剧」条。
辞典简编版
→国剧
其他释义
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徽汉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也叫京戏。
近反义词
京剧造句
1.他的京剧表演得维妙维肖,精彩极了,可以说雅俗共赏。
2.爷爷喜欢京剧,爸爸喜欢流行歌曲。
3.程砚秋在京剧旦角中独树一帜。
4.爷爷最喜欢观赏“九州戏苑”里的京剧节目。
5.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小刚变得对京剧很痴迷。
6.吃完饭了,爷爷优哉游哉地哼起了京剧
7.京剧里有许多跑龙套的演员,他们同样需要勤学苦练。
8.梅兰芳先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9.他嗓门儿亮堂,正好唱京剧花脸。
10.作曲家们把京剧和交响乐的旋律有机地融会在一起。
京剧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