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⒈ 几乎全部或大多数。例:夜幕降临,动物大都走向高处,都想得到合适的光照。英:universally;mostly;forthemostpart;大都[dàdū]⒈ 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英:Dadu;
基础解释
(副)大多。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引:《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⒉ 泛称都邑之大者。引:《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清顾炎武《莱州》诗:“海右称名郡,齐东亦大都。”⒊ 大概;大抵。引:晋王羲之《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⒋ 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引:唐韩愈《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明宋濂《汉天师世家序》:“濂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⒌ 大多。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唐元稹《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⒍ 仅仅;不过。引:宋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金李俊明《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⒎ 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综合释义
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清顾炎武《莱州》诗:“海右称名郡,齐东亦大都。”大概;大抵。晋王羲之《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唐韩愈《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明宋濂《汉天师世家序》:“濂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大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唐元稹《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仅仅;不过。宋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金李俊明《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网友释义
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出《灵枢·本输》。[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灵枢·本输》)。[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刺灸法]直刺0.3~0.5寸。[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汉语大词典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于所部之大都。”清顾炎武《莱州》诗:“海右称名郡,齐东亦大都。”(3).大概;大抵。晋王羲之《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唐韩愈《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明宋濂《汉天师世家序》:“濂因据氏族群书补之,复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阅辄知大都,而其详别见于左方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5).大多。北魏贾思协《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曲。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捣令可团便止。”唐元稹《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敕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6).仅仅;不过。宋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金李俊明《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峰,怎当他许多颦皱。”(7).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国语辞典
⒈ 大概。引:《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⒉ 大多数。引:《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近多数大都[dàdū]⒈ 古代王畿外围,王之诸子的食邑。后亦泛指大的都邑。引:《周礼·地官·戴师》:「以大都之田任疆地。」汉·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⒉ 地名。在今北京城内,为元朝国都。忽必烈至元四年于中都(燕京)之东北建新城,九年改称为「大都」。
辞典修订版
大概。《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大多数。《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二]ㄉㄚˋ ㄉㄨ dàdū
其他释义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2.泛称都邑之大者。3.大概;大抵。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5.大多。6.仅仅;不过。7.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