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行台
xíng tái

【拼音】:xíng tái

【注音】:ㄒ一ㄥˊㄊㄞˊ

【结构】:行(左右结构)台(上下结构)

【简体】:行台

【繁体】:行臺

字义分解
行台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客寓,旅馆。临时设立的戏台。行台[xíngtái]⒈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⒉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⒊客寓,旅馆。⒋临时设立的戏台。
引证解释
⒈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⒉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引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轡都城风露秋,行臺无妾护衣篝。”《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臺,做了钦差行辕。”⒊客寓,旅馆。引苏曼殊《答柳亚子书》:“桐兄前日抵申,同寓行台,今拟明日同作苏台之游。”⒋临时设立的戏台。引《红楼梦》第八五回:“这日一早,王子胜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臺。”
网络解释
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扎之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综合释义
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轡都城风露秋,行臺无妾护衣篝。”《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臺,做了钦差行辕。”客寓,旅馆。苏曼殊《答柳亚子书》:“桐兄前日抵申,同寓行台,今拟明日同作苏台之游。”临时设立的戏台。《红楼梦》第八五回:“这日一早,王子胜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臺。”行台[xíngtái]大吏出巡时所驻的地方。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只因省亲心急,不得到行台亲谢。」《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 辕。」也作「行辕」。临时搭建的戏台。《红楼梦.第八五回》:「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职官名。指置于外州的尚书省。本专主军事,后始兼理民事,唐废。元有行御史台, 监临诸省。也称为「行治」。
汉语大词典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辔都城风露秋,行台无妾护衣篝。”《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辕。”(3).客寓,旅馆。苏曼殊《答柳亚子书》:“桐兄前日抵申,同寓行台,今拟明日同作苏台之游。”(4).临时设立的戏台。《红楼梦》第八五回:“这日一早,王子胜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
国语辞典
大吏出巡时所驻的地方。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只因省亲心急,不得到行台亲谢。」《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辕。」也作「行辕」。行台[xíngtái]⒈大吏出巡时所驻的地方。明·徐渭也作「行辕」。引《雌木兰·第二出》:「只因省亲心急,不得到行台亲谢。」《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 辕。」⒉临时搭建的戏台。引《红楼梦·第八五回》:「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⒊职官名。指置于外州的尚书省。本专主军事,后始兼理民事,唐废。元有行御史台, 监临诸省。
辞典修订版
大吏出巡时所驻的地方。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只因省亲心急,不得到行台亲谢。」《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 辕。」也作「行辕」。临时搭建的戏台。《红楼梦.第八五回》:「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职官名。指置于外州的尚书省。本专主军事,后始兼理民事,唐废。元有行御史台, 监临诸省。也称为「行治」。
其他释义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3.客寓,旅馆。4.临时设立的戏台。
行台造句
1.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设置是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联系在一起的。
2.秋七月戊辰,诛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台、荆山公丰乐。
3.根据烟气层高度发展方程,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排烟风机运行台数切换与变频调速。
4.五月,乙酉,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延庆降于东魏,东魏以河北马场为义州以处之。
5.夏五月己酉,西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率户内属,置之河北。
6.下部结构有门架,回转支撑、运行台车及平衡梁,还有电缆卷筒和中心导线装置。
7.她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很早就随父亲来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真可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乞丐成群,麻风流行,台风洪涝接连不断,各地都有起义,连年饥馑,官兵寻衅扰民,城市里烟馆林立,一片吞云吐雾。
8.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9.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10.“祸不单行”台塑六轻遭雷击再起火。
行台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