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三考
sān kǎo

【拼音】:sān kǎo

【注音】:ㄙㄢㄎㄠˇ

【结构】:三(独体结构)考(半包围结构)

【简体】:三考

【繁体】:三考

字义分解
三考的解释
词语解释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基础解释
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引证解释
⒈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引《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尧舜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宋苏轼《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诚之为太淹缓,安用也。”⒉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引清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三考者,试流外之官,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⒊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引《何典》第九回:“虽然不是三考里出身,也该做此官,行此礼,谁知他却一味里吃食弗管事。”
网络解释
三考指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也·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也有认为三考是古代的考试制度,为三年考一回,九年考三回叫三考。还有一种说法是官吏考绩制度。三年一考,九年三考,按结果决定升降奖惩。汉以后,各朝一般均采三考制。
综合释义
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尧舜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宋苏轼《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诚之为太淹缓,安用也。”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清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三考者,试流外之官,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何典》第九回:“虽然不是三考里出身,也该做此官,行此礼,谁知他却一味里吃食弗管事。”三考[sānkǎo]古代官吏以三次考绩决定升降赏罚的制度,称为“三考”。《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唐.孔颖达.正义:“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告,三考欲成资。”
汉语大词典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疏:“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尧舜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宋苏轼《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于诚之为太淹缓,安用也。”(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清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三考者,试流外之官,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何典》第九回:“虽然不是三考里出身,也该做此官,行此礼,谁知他却一味里吃食弗管事。”
国语辞典
古代官吏以三次考绩决定升降赏罚的制度,称为「三考」。
辞典修订版
古代官吏以三次考绩决定升降赏罚的制度,称为「三考」。《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唐.孔颖达.正义:「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告,三考欲成资。」
三考造句
1.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经过再三考虑,终于想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来。
2.三,考虑道,冠军为公主之夫及有关因素,参赛人员年龄限制在十八到二十八岁之间,如有谎报年龄者,一经查处取销资格,并将其身份放榜宣布。
3.照《明会典》所说,吏目三年一考,三考满后可由吏部选官。
4.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5.“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说的就是通过考核对领导干部进行资格筛选。
6.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7.自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始于《舜典》。
8.姐姐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报考师范大学,将来做一名教师。
9.经再三考虑,只好对原稿加以改写,把排印清样送给他审阅,并说明确是事非得已。
10.处于“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之中的曾国藩,对于容闳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计划,再三考虑,准备上奏朝廷。
三考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