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舍利
shè lì

【拼音】:shè lì

【注音】:ㄕㄜˋㄌ一ˋ

【词性】:名词。

【结构】:舍(上下结构)利(左右结构)

【简体】:舍利

【繁体】:舍利

字义分解
舍利的解释
词语解释
舍利shèlì。(1)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舍利[shèlì]⒈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英梵sarīra;Buddhistrelics;
基础解释
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的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泛指佛教修行者死后火化的剩余物。也叫舍利子(shèlìzǐ)。[梵śarīra]
引证解释
⒈梵语,意译“身骨”。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引《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明宋濂《璋公圆冢碑铭》:“以某年月日,奉舍利灵骨归窆於郡之龙井辩才塔南,遵像法也。”《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颂毕,荼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⒉契丹管军头目。引《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契丹舍利萴刺与惕隐皆为赵德钧所擒。”胡三省注:“舍利、惕隐,皆契丹管军头目之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其所署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餘骑。”
综合释义
梵语,意译“身骨”。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明宋濂《璋公圆冢碑铭》:“以某年月日,奉舍利灵骨归窆於郡之龙井辩才塔南,遵像法也。”《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颂毕,荼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契丹管军头目。《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契丹舍利萴刺与惕隐皆为赵德钧所擒。”胡三省注:“舍利、惕隐,皆契丹管军头目之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其所署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餘骑。”
汉语大词典
(1).梵语,意译“身骨”。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明宋濂《璋公圆冢碑铭》:“以某年月日,奉舍利灵骨归窆于郡之龙井辩才塔南,遵像法也。”《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颂毕,荼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2).契丹管军头目。《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契丹舍利荝刺与惕隐皆为赵德钧所擒。”胡三省注:“舍利、惕隐,皆契丹管军头目之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其所署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馀骑。”
国语辞典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征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舍利[shèlì]⒈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征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蓝,登窣堵波,至诚所感,其石覆钵自开,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游记·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英语ashesaftercremation,Buddhistrelics(Sanskirt:sarira)​德语Schariira(Buddh)​法语reliquesdubouddha
辞典修订版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arīra的音译。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蓝,登窣堵波,至诚所感,其石覆钵自开,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游记.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也称为「舍利子」。
辞典简编版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烧之后,由未能焚化的发、血肉、骨头等变成的珠状或块状物。它象徵了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 【造句】这位佛教大师在圆寂火化后所得的十余颗舍利,供奉在寺庙中让信徒膜拜。 △舍利子
其他释义
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与佛牙舍利等。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其中一枚佛牙舍利很早就传入中国,现供奉于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内。
舍利造句
1.古书中记述其他荼毗高僧而获舍利者亦为数不少。
2.凡事只要循着天理人情去作,自然会大吉大利,佛是空,舍利也是空。
3.复次舍利弗,从此东方过四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善入,於彼国土。
4.考古人员对寺内的塔址和殿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众多文物,如石灯台经咒幢、舍利塔、鎏金小铜佛、银质小佛、小红陶塔、壁画残片、瓦当、开元通宝等。
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6.距这次上响石山庄夺紫瑰盆不到五年,即唐穆宗之父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还发生了唐宪宗恭请法门寺内的佛骨舍利子人宫供奉的大事。
7.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外空间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为外供养和内供养,内空间分为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地下层由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大空间构成。
9.开化寺南山坡上,有一座石造舍利塔,是大愚禅师塔。
10.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
舍利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