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揖逊
yī xùn

【拼音】:yī xùn

【注音】:一ㄒㄨㄣˋ

【结构】:揖(左右结构)逊(半包围结构)

【繁体】:揖遜

字义分解
揖逊的解释
词语解释
1.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2.犹揖让。禅让。揖逊[yīxùn]⒈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⒉犹揖让。禅让。
引证解释
⒈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引宋叶适《外论一》:“自景德元年与契丹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张芸叟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三:“明道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⒉犹揖让。禅让。引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叶清臣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淑(李淑)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唐虞之高风,思揖逊於政权。”明李贽《答耿中丞论淡书》:“勋华之盛,揖逊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几千万里矣。”
网络解释
揖逊yīxùnㄧㄒㄩㄣˋ
综合释义
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宋叶适《外论一》:“自景德元年与契丹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张芸叟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三:“明道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犹揖让。禅让。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叶清臣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淑(李淑)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唐虞之高风,思揖逊於政权。”明李贽《答耿中丞论淡书》:“勋华之盛,揖逊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几千万里矣。”
汉语大词典
(1).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宋叶适《外论一》:“自景德元年与契丹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于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张芸叟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三:“明道先生尝至禅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2).犹揖让。禅让。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叶清臣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淑(李淑)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唐虞之高风,思揖逊于政权。”明李贽《答耿中丞论淡书》:“勋华之盛,揖逊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几千万里矣。”
揖逊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