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鞭墓
biān mù

【拼音】:biān mù

【注音】:ㄅ一ㄢㄇㄨˋ

【结构】:鞭(左右结构)墓(上下结构)

【简体】:鞭墓

【繁体】:鞭墓

字义分解
鞭墓的解释
词语解释
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鞭墓[biānmù]⒈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
基础解释
意思是指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
引证解释
⒈参见“鞭尸”。参见“鞭尸”。引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后汉书·苏不韦传》:“﹝伍子胥﹞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魏书·刘昶萧宝夤等传论》:“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餘,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清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
网络解释
鞭墓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后汉书·苏不韦传》:“﹝伍子胥﹞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魏书·刘昶萧宝夤等传论》:“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馀,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清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参见“鞭尸”。
综合释义
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后汉书·苏不韦传》:“﹝伍子胥﹞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魏书·刘昶萧宝夤等传论》:“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餘,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清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参见“鞭尸”。鞭打坟墓以泄恨。《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曾不终朝,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
汉语大词典
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后汉书·苏不韦传》:“﹝伍子胥﹞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魏书·刘昶萧宝夤等传论》:“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馀,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清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参见“鞭尸”。
国语辞典
鞭打坟墓以泄恨。鞭墓[biānmù]⒈鞭打坟墓以泄恨。引《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曾不终朝,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
辞典修订版
鞭打坟墓以泄恨。《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曾不终朝,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
其他释义
1.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
鞭墓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