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疑难
yí nán

【拼音】:yí nán

【简体】:疑难

【繁体】:疑難

字义分解
疑难的解释
词语解释
⒈ 疑惑难解的。例:疑难病症。英:difficult;knotty;疑难[yínán]⒈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英:problem;疑难[yínán]⒈疑惑难解的。例疑难病症。英difficult;knotty;疑难[yínán]⒈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英problem;
基础解释
(形)有疑问而难于判断或处理的:~杂症。
引证解释
⒈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引:《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北史·宇文恺传》:“今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邹韬奋《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⒉ 疑惑难解。引:《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华安就与公子讲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伟(郑伟)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焦循相问难。”柔石《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⒊ 疑虑;为难。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僕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引:敬礼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北史·元顺传》:“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⒋ 猜疑刁难。引:汉牟融《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刘都尉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清吴敏树《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⒌ 怀疑责难。引: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⒈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引《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北史·宇文恺传》:“今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邹韬奋《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⒉疑惑难解。引《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华安就与公子讲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伟(郑伟)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焦循相问难。”柔石《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⒊疑虑;为难。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僕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引敬礼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北史·元顺传》:“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⒋猜疑刁难。引汉牟融《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刘都尉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清吴敏树《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⒌怀疑责难。引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综合释义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北史·宇文恺传》:“今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邹韬奋《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疑惑难解。《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华安就与公子讲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伟(郑伟)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焦循相问难。”柔石《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疑虑;为难。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僕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北史·元顺传》:“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猜疑刁难。汉牟融《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刘都尉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清吴敏树《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怀疑责难。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网友释义
疑难,汉语词汇。拼音yínán,释义:1、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2、疑惑难解。3、疑虑;为难。4、猜疑刁难。5、怀疑责难。出自《汉书·孔光传》。
汉语大词典
(1).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北史·宇文恺传》:“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邹韬奋《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2).疑惑难解。《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华安就与公子讲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伟(郑伟)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焦循相问难。”柔石《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3).疑虑;为难。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北史·元顺传》:“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1).猜疑刁难。汉牟融《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刘都尉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清吴敏树《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于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2).怀疑责难。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国语辞典
⒈ 有疑惑难以判断或处理。例:如:「疑难问题」。近疑问疑难[yínán]⒈有疑惑难以判断或处理。例如:「疑难问题」。近疑问
辞典修订版
有疑惑难以判断或处理,如:「疑难问题」。
辞典简编版
有可疑而问难。 【造句】瓜田纳履,李下整冠,做事不清不白,难免遭人疑难。
其他释义
1.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2.疑惑难解。3.疑虑;为难。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疑难造句
1.她的致命性不亚于癌症,因此被列为世界上疑难杂病之一。
2.关于客户端安装或配置的疑难解答。
3.我之所以选择书,是因为它让我在寂寞时给我安慰;我之所以选择书,是因为它让我在有疑难时给我解答;我之所以选择书,是因为它让我在遇到挫折时给我鼓舞的力量;我之所以选择书,是因为它让我在迷失方向时指引我们向光明和前程迈进。
4.按照补充阅读的意图,凡是与自己工作、学习、研究有关的重要的字、词、句、段或理解上有疑难的地方,都要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5.由于在法律疑难案件中,结果是否公正并无客观度量的标准,故此,法律为法院设置了最为苛刻的程序规则,将诉讼的正当性建立在程序正义之上,以程序规则扼制法官的恣意妄为。
6.第六人民医院门急诊部常务副主任宓轶群告诉记者,一旦发现需要三甲医院专家把脉的疑难杂症病人,家庭医生可以将病史资料发至六院家庭医生预约专用信箱。
7.对疑难阻生齿的拔除操作规范,技术精湛,手术时间短,极大难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8.另对疑难及非标轴承代为调货及加工,免费代办发货业务。
9.老师们从一个帐篷到另一帐篷,跟学生一起盘膝而坐,解决疑难,充当著一块有声的黑板,辅导学生每一门主要的功课。
10.作为指导者不光是协助新进员工了解门路、摸透窍门而已,还得适时帮忙解决疑难杂症,同时监督他们的进展程度。
疑难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