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闱墨
wéi mò

【拼音】:wéi mò

【注音】:ㄨㄟˊㄇㄛˋ

【结构】:闱(半包围结构)墨(上下结构)

【简体】:闱墨

【繁体】:闈墨

字义分解
闱墨的解释
词语解释
闱墨wéimò。(1)清代指把乡试、会试选出的文章编印成的文集。闱墨[wéimò]⒈清代指把乡试、会试选出的文章编印成的文集。例刊刻闱墨,务照原卷。——《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英selectionsfrompapersofsuccessfulcondidatesatimperialexamination;
基础解释
清代指把乡试、会试选出的文章编印成的文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引证解释
⒈科举制度,自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明称“小録”。清称“闈墨”。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四三·贡举》。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闈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看在多年的乡邻面上,我劝你得赴考,得多练字,得多读名家闱墨。”
网络解释
闱墨别称“试录”。闱,科举时代的试院。墨,试卷。明清将乡、会试中式文章,选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考场中应试者用墨笔,送试官前再经朱笔誊写,故试卷有朱、墨二本。《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复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
综合释义
科举制度,自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明称“小録”。清称“闈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闈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看在多年的乡邻面上,我劝你得赴考,得多练字,得多读名家闱墨。”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四三·贡举》。闱墨[  清代科举制度下,为求厘正士子清真雅正之文体,除要求考官于考选中尽职甄拔外,更将乡会试之前几名佳作发交刊刻者,其意在便于将此范文颁发各省学宫,存供士子仿效,颇类今之作文范本。据〔钦定礼部则例〕载:进呈试录,考官于闱中,每题抡选一艺,正考官撰前序,副考官撰后序,出闱后交提调刊刻;顺天乡试由府尹,会试由礼部进呈,各省乡试送部汇集进呈,均题明交送内阁。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贡举〕载: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三十一年@@@@@议准,直省乡墨刊刻四书文三篇,进呈御览,颁发直省学宫;三十二年覆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三十三年议准,会试墨卷,照各省乡墨例,刊刻四书文三篇,进呈御览,颁发直省学宫。……雍正元年@@@@@议准,嗣后每科乡会试墨卷,礼部会同翰林院秉公选录,恭呈钦定,直隶交顺天府,江南交江苏巡抚,发给情愿刻文之人刊刻流布,其坊间私选一概禁止。……乾隆元年@@@@@谕,……会试、乡试墨卷若必俟礼部刊发,势必旷日持久,士子一时不能观览,嗣后应弛坊间刻文之禁;……又奏准,现弛坊间刻文之禁,应听操选之士,将乡会墨卷自行刊发,其由礼部翰林院选订之例,即行停止;……十六年@@@@@议准,(乡会试)主考于揭晓日,将元魁卷交提调官再交礼部衙门刊刻;十七年议准,乡会试元魁卷,仍在场中刊刻,考官不得滥行改削,礼部均于榜后查对;……四十四年谕:前曾降旨厘正文体,务以清真雅正为宗;……四十六年……又议准乡会墨卷,务照原本选刻,毋许恣意滥觞,仍责成各省学政即乡会主考,实心甄拔,示以文章正鹄。#####]  清代科举制度下,为求厘正士子清真雅正之文体,除要求考官于考选中尽职甄拔外,更将乡会试之前几名佳作发交刊刻者,其意在便于将此范文颁发各省学宫,存供士子仿效,颇类今之作文范本。据〔钦定礼部则例〕载:进呈试录,考官于闱中,每题抡选一艺,正考官撰前序,副考官撰后序,出闱后交提调刊刻;顺天乡试由府尹,会试由礼部进呈,各省乡试送部汇集进呈,均题明交送内阁。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贡举〕载: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三十一年@@@@@议准,直省乡墨刊刻四书文三篇,进呈御览,颁发直省学宫;三十二年覆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三十三年议准,会试墨卷,照各省乡墨例,刊刻四书文三篇,进呈御览,颁发直省学宫。……雍正元年@@@@@议准,嗣后每科乡会试墨卷,礼部会同翰林院秉公选录,恭呈钦定,直隶交顺天府,江南交江苏巡抚,发给情愿刻文之人刊刻流布,其坊间私选一概禁止。……乾隆元年@@@@@谕,……会试、乡试墨卷若必俟礼部刊发,势必旷日持久,士子一时不能观览,嗣后应弛坊间刻文之禁;……又奏准,现弛坊间刻文之禁,应听操选之士,将乡会墨卷自行刊发,其由礼部翰林院选订之例,即行停止;……十六年@@@@@议准,(乡会试)主考于揭晓日,将元魁卷交提调官再交礼部衙门刊刻;十七年议准,乡会试元魁卷,仍在场中刊刻,考官不得滥行改削,礼部均于榜后查对;……四十四年谕:前曾降旨厘正文体,务以清真雅正为宗;……四十六年……又议准乡会墨卷,务照原本选刻,毋许恣意滥觞,仍责成各省学政即乡会主考,实心甄拔,示以文章正鹄。
汉语大词典
科举制度,自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闱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看在多年的乡邻面上,我劝你得赴考,得多练字,得多读名家闱墨。”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四三·贡举》。
国语辞典
科举时代乡、会试选印发行中式者的作品,称为「闱墨」。闱墨[wéimò]⒈科举时代乡、会试选印发行中式者的作品,称为「闱墨」。
其他释义
1.科举制度,自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明称'小録'。清称'闱墨'。
闱墨造句
1.而且考试的文章是要公布的,称为“闱墨”,还要刊刻印书,卖给参加考试的人做范文。
2.闱墨类似于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集。
3.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闱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
4.考官惜才,四篇文章均以范文作“闱墨选刻”。
5.看了几本,无非是些某人的随笔,翻到后面,却有一本引起了他的注意,湖蓝的封面上,印着仿老宋的书名《顺天闱墨》,既然带个“闱”。
6.俩师傅见智勇学业方面如此突出,又有了乡试资格,便决定在八股、时文、闱墨文字等方面让智勇多看多写,两人再给予指导,这样今年乡试的话把握更大一些。
7.平时没事,吃完了饭在灯下揣摩新科闱墨
闱墨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