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簪白笔
zān bái bǐ

【拼音】:zān bái bǐ

【注音】:ㄗㄢㄅㄞˊㄅ一ˇ

【结构】:簪(上中下结构)白(独体结构)笔(上下结构)

【繁体】:簪白筆

字义分解
簪白笔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簪白笔[zānbáibǐ]⒈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引证解释
⒈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引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网络解释
簪白笔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综合释义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汉语大词典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其他释义
1.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簪白笔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