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性三品说
xìng sān pǐn shuō

【拼音】:xìng sān pǐn shuō

【注音】:ㄒ一ㄥˋㄙㄢㄆ一ㄣˇㄕㄨㄛ

【简体】:性三品说

【繁体】:性三品說

字义分解
性三品说的解释
词语解释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性三品说[xìngsānpǐnshuō]⒈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基础解释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
引证解释
⒈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於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网络解释
性三品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的,天规定了人性的来源和本质。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综合释义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於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性三品说[xìngsānpǐnshuō]「性三品说」最初由汉儒董仲舒提出,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等人的性,不能名之为性,惟中民之性,乃可名性。他又认为人性并非本善,必待教然后能善。他说:「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因为万民的性,有待外加的教育才能够善,所以善应该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不当属于性的范畴。他又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又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汉语大词典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其他释义
1.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性三品说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