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谏院
jiàn yuàn

【拼音】:jiàn yuàn

【注音】:ㄐ一ㄢˋㄩㄢˋ

【结构】:谏(左右结构)院(左右结构)

【简体】:谏院

【繁体】:諫院

字义分解
谏院的解释
词语解释
御史台的别称。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谏院题名记》。谏院[jiànyuàn]⒈御史台的别称。⒉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谏院题名记》。
引证解释
⒈御史台的别称。按,令狐博士指令狐楚,尝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开成元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引唐刘禹锡《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诗:“相门才子高阳族,学者清资五品官。諫院过时荣棣萼,谢庭归去蹋芝兰。”⒉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諫院题名记》。引《文献通考·职官四》:“明道初,陈执中为諫官,屡请置院,於是以门下省为諫院。”明陈汝元《金莲记·生离》:“小弟旧自理官,召居諫院,避人焚草,儘怀匡主之心。”
网络解释
谏院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
综合释义
御史台的别称。唐刘禹锡《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诗:“相门才子高阳族,学者清资五品官。諫院过时荣棣萼,谢庭归去蹋芝兰。”按,令狐博士指令狐楚,尝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开成元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諫院题名记》。《文献通考·职官四》:“明道初,陈执中为諫官,屡请置院,於是以门下省为諫院。”明陈汝元《金莲记·生离》:“小弟旧自理官,召居諫院,避人焚草,儘怀匡主之心。”
汉语大词典
(1).御史台的别称。唐刘禹锡《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诗:“相门才子高阳族,学者清资五品官。谏院过时荣棣萼,谢庭归去蹋芝兰。”按,令狐博士指令狐楚,尝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开成元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2).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谏院题名记》。《文献通考·职官四》:“明道初,陈执中为谏官,屡请置院,于是以门下省为谏院。”明陈汝元《金莲记·生离》:“小弟旧自理官,召居谏院,避人焚草,尽怀匡主之心。”
国语辞典
古代谏官的衙署。谏院[jiànyuàn]⒈古代谏官的衙署。
辞典修订版
古代谏官的衙署。也称为「谏垣」。
其他释义
1.御史台的别称。2.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谏院题名记》。
谏院造句
1.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谏院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