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山东
shān dōng

【拼音】:shān dōng

【注音】:ㄕㄢㄉㄨㄥ

【词性】:名词。

【结构】:山(独体结构)东(独体结构)

【简体】:山东

【繁体】:山東

字义分解
山东的解释
词语解释
山东Shāndōng。(1)中国东部沿海的省,简称鲁。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8493万(1990),省会济南。山东工农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经济作物花生、棉花、烟草居全国前列,烟台苹果,肥城桃,平度葡萄久有盛名。胜利油田及由此发展的石油化工在国内占重要地位。是全国重要黄金产地。山东[shāndōng]⒈3万平方公里,人口8493英Shandongprovince;
基础解释
1.省名。2.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2.太行山以东。4.古亦指华山以东。
引证解释
⒈山的东坡。参见“山西”。⒉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引《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⒊称太行山以东地区。引《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唐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仇兆鳌注:“山东,河北也。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晋已得泽潞,岁出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洛、磁。《死事·张源德传》: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皆归晋。此‘山东’谓太行山之东,即以河北为山东也。”⒋汉时称古齐鲁地区。引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山东》:“汉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寧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伏生教齐鲁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齐鲁之号‘山东’,非无因矣。”⒌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网络解释
山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山东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西部为黄淮海平原,连接中原,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毗邻,南及东南分别与安徽、江苏两省相望;中部为鲁中山区,地势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为山东半岛,伸入黄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畿,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均临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综合释义
中国东部沿海的省,简称鲁。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称太行山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唐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仇兆鳌注:“山东,河北也。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晋已得泽潞,岁出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洛、磁。《死事·张源德传》: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皆归晋。此‘山东’谓太行山之东,即以河北为山东也。”汉时称古齐鲁地区。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山东》:“汉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寧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伏生教齐鲁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齐鲁之号‘山东’,非无因矣。”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汉语大词典
(1).山的东坡。参见“山西”。(2).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3).称太行山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唐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仇兆鳌注:“山东,河北也。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晋已得泽潞,岁出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洛、磁。《死事·张源德传》: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皆归晋。此‘山东’谓太行山之东,即以河北为山东也。”(4).汉时称古齐鲁地区。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山东》:“汉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伏生教齐鲁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齐鲁之号‘山东’,非无因矣。”(5).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国语辞典
省名。参见「山东省」条。山东[shāndōng]⒈省名。参见「山东省」条。⒉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引《战国策·赵策二》:「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⒊太行山以东。引唐·章砀〈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⒋古亦指华山以东。引《汉书·卷六九·赵充国等传》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辞典修订版
省名。参见「山东省」条。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战国策.赵策二》:「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太行山以东。唐.章砀〈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古亦指华山以东。《汉书.卷六九.赵充国等传》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其他释义
1.山的东坡。参见'山西'。2.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3.称太行山以东地区。4.汉时称古齐鲁地区。5.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山东造句
1.那天我太幸运了,在山东蓬莱用摄像机拍到了海市蜃楼的影像。
2.自古以来,山东省梁山就盘龙卧虎,世代出英才。
3.我的故乡是山东,我的事业在重庆。
4.这些来自山东的商人都希望自己能长命富贵。
5.读了鲁迅先生的《在仙台》我才知道,所谓“胶菜”原来就是山东大白菜。
6.回到山东在帮你想。
7.山东高考现场,考场外家长迫不及待。
8.日本的图谋比较现实和具体,它对欧洲的争夺没有胃口,而只想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变成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在中国扩张的地位。
9.山东的农民兄弟也自发地不远千里冒着艰难险阻赶来了。
10.这些散文写得风格秀丽,如美女簪花,没想到作者竟是个山东大汉!
山东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