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犹言思想修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即心理学。
基础解释
犹言思想修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即心理学。
引证解释
⒈犹言思想修养。引宋范成大《寄题筠州钱有文明府新昌小道院》诗:“忠厚平生心学,敏明随处民功。”⒉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心学》。引明宋濂《六经论》:“‘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明王守仁《<陆象山先生全集>叙》:“圣人之学,心学也。”⒊即心理学。参见“心理学”。引严复《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於羣学焉。”
网络解释
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综合释义
犹言思想修养。宋范成大《寄题筠州钱有文明府新昌小道院》诗:“忠厚平生心学,敏明随处民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明宋濂《六经论》:“‘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明王守仁《<陆象山先生全集>叙》:“圣人之学,心学也。”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心学》。即心理学。严复《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於羣学焉。”参见“心理学”。心学[xīnxué] 一般所谓「心学」,是指宋明理学中,由陆象山而陈白沙而王阳明一系发展之声。所以在广义的理学中,又粗分理学和心学两大系,分别由程伊川、朱子和陆象山、王阳明作代表。
汉语大词典
(1).犹言思想修养。宋范成大《寄题筠州钱有文明府新昌小道院》诗:“忠厚平生心学,敏明随处民功。”(2).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明宋濂《六经论》:“‘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明王守仁《〈陆象山先生全集〉叙》:“圣人之学,心学也。”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心学》。(3).即心理学。严复《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于群学焉。”参见“心理学”。
国语辞典
明代盛行的良知之学。创自宋儒陆象山,以尊德性、明本心为基本概念,故时称「心学」。后经明儒王阳明发扬光大,而盛行于世。
其他释义
1.犹言思想修养。2.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3.即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