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知人之明
zhī rén zhī míng

【拼音】:zhī rén zhī míng

【注音】:ㄓㄖㄣˊㄓㄇ一ㄥˊ

【词性】:成语。

【简体】:知人之明

【繁体】:知人之明

字义分解
知人之明的解释
词语解释
知人之明zhīrénzhīmíng。(1)识别他人贤愚善恶的本领。
基础解释
明:指眼光、眼力。指认识了解别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引证解释
⒈识别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引《后汉书·吴祐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宋秦观《李训论》:“向使文宗有知人之明,委任二臣,俾之图画,则刀锯之残,岂难制哉!”《明史·戚贤传》:“陛下有尧舜知人之明,辅臣负伯鯀方命之罪。”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
综合释义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网友释义
知人之明,汉语成语,释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注音:zhīrénzhīmíng。
汉语大词典
识别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后汉书·吴祐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宋秦观《李训论》:“向使文宗有知人之明,委任二臣,俾之图画,则刀锯之残,岂难制哉!”《明史·戚贤传》:“陛下有尧舜知人之明,辅臣负伯鲧方命之罪。”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
国语辞典
有识别、拔擢人才的眼光及本领。《后汉书.卷六四.吴祐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虽怀窃位之惧,且乏知人之明,自揣庸虚,终难上报。」也作「知人之鉴」。
辞典修订版
有识别、拔擢人才的眼光及本领。《后汉书.卷六四.吴佑传》:「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虽怀窃位之惧,且乏知人之明,自揣庸虚,终难上报。」也作「知人之鉴」。
辞典简编版
有识别、拔擢人才的眼光及本领。 【造句】他善用人才,有知人之明,才能成就这一番事业。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有识别、拔擢人才的眼光及本领。后汉书˙卷六十四˙吴佑传: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虽怀窃位之惧,且乏知人之明,自揣庸虚,终难上报。或作知人之鉴。
其他释义
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祐传》:“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近反义词
知人之明造句
1.蒙古大汗颇有知人之明,以你之能若来投奔,所居之位必在我等之上。
2.我一向自负有知人之明!我一向自以为有本领!
3.的确是,葛林先生根本没有知人之明
4.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
5.有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种素养!
6.今日月重光,正幸得遂初志,若忽然办事,必累钧座知人之明,兼以斯年恶性血压高,于兹五年,危险逐年迫切,医生告戒,谓如再不听,必生事故。
7.呜呼!吾师讲义理学,宗尚考据,治古文辞,谋国之忠,知人之明,昭如日月。
8.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
9.汉高祖刘邦正是因为有知人之明,才能力挫项羽,打下大汉江山。
10.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知人之明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