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杂剧
zá jù

【拼音】:zá jù

【注音】:ㄗㄚˊㄐㄨˋ

【结构】:杂(上下结构)剧(左右结构)

【简体】:杂剧

【繁体】:雜劇

字义分解
杂剧的解释
词语解释
杂剧zájù。(1)宋代的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多为四折,每折由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的杂剧每本不限四折。杂剧[zájù]⒈宋代的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多为四折,每折由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的杂剧每本不限四折。英poeticdramasettomusic,flourishingintheYuanDynasty;
基础解释
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
引证解释
⒈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引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明陶宗仪《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网络解释
杂剧杂剧: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综合释义
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明陶宗仪《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网友释义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汉语大词典
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明陶宗仪《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国语辞典
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通常分为四折,有的则依剧情在开头或两折之间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及同一个韵,由一个脚色独唱,其他脚色则用道白。杂剧[zájù]⒈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通常分为四折,有的则依剧情在开头或两折之间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及同一个韵,由一个脚色独唱,其他脚色则用道白。
辞典修订版
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通常分为四折,有的则依剧情在开头或两折之间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及同一个韵,由一个角色独唱,其他角色则用道白。
其他释义
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其后历代均见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多指元杂剧。
杂剧造句
1.“嘈杂凄紧”,“壮伟狠戾”的音乐风格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音乐的特色,对元杂剧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在声韵、句法和修辞等表现形式方面迥异于传统。
2.“长于杂剧”的女艺人王奔儿为官府的张总管纳为妾,张总管死后,王奔儿流落于江湖。
3.八仙里铁拐李的形象最是奇特。他架着单拐,是个跛子。他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元人杂剧以为他本姓岳,名寿,在整周做都孔目,因忤韩魏公惊死,吕洞宾使他借李屠的尸首还了魂,度登仙箓。
4.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元杂剧是一种叙事性与抒情性兼具的文学艺术。
5.本章对朱氏本人观念中的“传奇”“杂剧”概念进行了探讨。
6.在元杂剧《冤家债主》中,曾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词句,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以小吞大,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7.比较极端的吃鸭子的例子出自元代一出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8.据史料当时汴梁城中有五十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
9.由县文体局组织人员对元杂剧《墙头马上》进行恢复排演,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10.元杂剧中有“货郎儿”的曲牌,很可能就是模仿自叫卖的曲调,此外,“乌夜啼”“春莺啭”“康老子”“得宝歌”等,都可能是从叫卖中发展而成。
杂剧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