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倒文
dǎo wén

【拼音】:dǎo wén

【注音】:ㄉㄠˇㄨㄣˊ

【结构】:倒(左右结构)文(独体结构)

【简体】:倒文

【繁体】:倒文

字义分解
倒文的解释
词语解释
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怳忽'应是'忽怳'。
基础解释
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怳忽/'应是/'忽怳/'。
引证解释
⒈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引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六经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古书多韵语,故倒文协韵者甚多。”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昭十三年《左传》:‘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注云:‘不共晋贡,以鲁故也。’愚按:‘鲁故之以’,犹言‘因鲁之故’,倒文成句也。”⒉应是“忽怳”。应是“忽怳”。引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騖怳忽。”王念孙说:“怳忽”
网络解释
倒文指古书文句在传抄、刻印中颠倒误置的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鹜恍惚。”“恍惚”应与下句押韵为“惚恍”。
综合释义
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六经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古书多韵语,故倒文协韵者甚多。”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昭十三年《左传》:‘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注云:‘不共晋贡,以鲁故也。’愚按:‘鲁故之以’,犹言‘因鲁之故’,倒文成句也。”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騖怳忽。”王念孙说:“怳忽”应是“忽怳”。
汉语大词典
(1).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六经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古书多韵语,故倒文协韵者甚多。”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昭十三年《左传》:‘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注云:‘不共晋贡,以鲁故也。’愚按:‘鲁故之以’,犹言‘因鲁之故’,倒文成句也。”(2).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恍忽”应是“忽恍”。
国语辞典
校勘学上指抄刊古书时误写颠倒的字词。
辞典修订版
校勘学上指抄刊古书时误写颠倒的字词。古书中为求协韵而倒置的文字。
其他释义
1.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2.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怳忽'应是'忽怳'。
倒文造句
1.具体而言,有改正误文、乙正倒文、增补脱文、删除衍文、保存异文等作用。
2.“文革”期间,人妖颠倒,文化受蹂躏,斯文扫地,教师曾被谩骂为“臭老九”。(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102999/倒文造句)
3.“文革”期间,人妖颠倒,文化受蹂躏,斯文扫地,教师曾被谩骂为“臭老九”。[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倒文造句]
倒文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