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风痹
fēng bì

【拼音】:fēng bì

【注音】:ㄈㄥㄅ一ˋ

【结构】:风(半包围结构)痹(半包围结构)

【繁体】:風痹

字义分解
风痹的解释
词语解释
1.亦作'风痹'。2.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基础解释
亦作/'风痹/',亦作/'风痹/'。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引证解释
⒈亦作“风痺”。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引《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痺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痺病。”《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素患风痹,不復堪讲,乃移病钟山。”宋苏辙《记病》诗:“侵寻作风痺,两足几蹣跚。”清赵翼《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痺》诗:“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痺两手挛。”
网络解释
风痹词目:风痹
综合释义
亦作“风痺”。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痺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痺病。”《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素患风痹,不復堪讲,乃移病钟山。”宋苏辙《记病》诗:“侵寻作风痺,两足几蹣跚。”清赵翼《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痺》诗:“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痺两手挛。”风痹[fēngbì]风痹又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汉语大词典
亦作“风痹”。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宋苏辙《记病》诗:“侵寻作风痹,两足几蹒跚。”清赵翼《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痹》诗:“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痹两手挛。”
风痹造句
1.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风痹造句。
2.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
3.众将看了,只道是郑畋风痹,口不能言,想想是自己害得这个平常儒雅和气的大帅变成了这个样子,心中更加难过,纷纷跪下,大声道“我等愿随大帅讨贼!”。
4.这里的对症主要是根据中医学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为痹症,并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种类型。
5.当时唐高宗李治风痹病重,李弘的后事由武则天具体组织实施。
6.它叫的声音便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风痹病。
7.玄宗在蜀闻之,拜监察御史,会母丧,得风痹疾,客洪州,南北梗否,逾年诏命不至。
8.说来也巧,谭处端当年素患风痹,药。
9.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10.龙朔二年,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
风痹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