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同音
tóng yīn

【拼音】:tóng yīn

【注音】:ㄊㄨㄥˊ一ㄣ

【词性】:名词。

【结构】:同(半包围结构)音(上下结构)

字义分解
同音的解释
词语解释
同音tóngyīn(1)同一读音例同音字英unisonance同音[tóngyīn]⒈同一读音。例同音字。英unisonance;
基础解释
同一读音同音字。
引证解释
⒈音调相和。引《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郑玄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⒉声音相同。引《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汉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⒊比喻说同样的话。引《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⒋同一读音。引清俞樾《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復有神曰蔡伯喈。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网络解释
同音同音,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音调相和。
综合释义
音调相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郑玄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汉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比喻说同样的话。《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同一读音。清俞樾《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復有神曰蔡伯喈。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同音[tóngyīn]同一读音。
汉语大词典
(1).音调相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郑玄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2).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汉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啭引声,与笳同音。”(3).比喻说同样的话。《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说偈言。”(4).同一读音。清俞樾《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复有神曰蔡伯喈。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其他释义
1.音调相和。2.声音相同。3.比喻说同样的话。4.同一读音。
同音造句
1.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用来形容郴州一点不为过,尚在途中,一伙人已经聊开,鱼粉血鸭黄糍粑,美食总是最容易被人惦记。
2.交响乐团独特而又和谐的伴奏与水乐打击乐的完美组合,体现了谭盾对东西方不同音乐表现传统的融合。
3.最初我不明白店名为什么叫“芳叶”,只是隐隐觉得有些中国气息,尤其是那个简体字出版物中已然绝迹的“叶”字,让人感觉很亲切,甚至让人感到有一丝美与高贵在其中。后来偶然看到店主的信件地址,我才恍然大悟:店主的姓氏是“吉羽”,餐馆的名字“芳叶”就是这个姓氏的同音字。
4.一些群众在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时,常因一个身份证数字或姓名中的同音异形字问题,在住院报销时受阻,为此,窗口工作人员仔细审核把关,减少工作失误。
5.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同音者相和兮,同类者相似。
6.对于同音字的区分,“比如‘声’与‘生’的读音是相同的,但第一个笔画是不一样的,新拼法有一个简码代表字的第一笔,这样就有效地区别了同音字。
7.韩寒:我写东西写完以后从来不检查,所以有很多错别字,都是打字的时候的同音词,但是因为会有很多人看,所以现在会检查错别字,这就是外界对我的一切影响。
8.这两个字是同音字,我们要有所区别。
9.他们惯于使用一个声部演唱持续音或同音反复,而在其上方唱另一个节奏明显、旋律性较强的声部。
10.房、杜二人不同的性格特色与智慧特长,如“笙磬同音”,协调互补,完善着初唐政坛。
同音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