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刺配cìpèi。(1)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刺配[cìpèi]⒈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英tattoothefaceofacriminalandsendhimintoexile;
基础解释
(动)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叫作刺配。
引证解释
⒈古代刑罚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引《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復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元典章·刑部七·诸奸》:“山南江北道廉访分司官先将郑青面刺‘犯姦二度’四字,将本人转发金场运司收管,配役本省,不见犯姦刺配通例。”《水浒传》第七回:“﹝林冲﹞怎敢恶了高太尉?轻则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吴晗《灯下集·刺配》:“受到刺配刑罚的人,到配所后还得服劳役。”
网络解释
刺配刺配,汉语词汇。
释义
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
综合释义
古代刑罚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復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元典章·刑部七·诸奸》:“山南江北道廉访分司官先将郑青面刺‘犯姦二度’四字,将本人转发金场运司收管,配役本省,不见犯姦刺配通例。”《水浒传》第七回:“﹝林冲﹞怎敢恶了高太尉?轻则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吴晗《灯下集·刺配》:“受到刺配刑罚的人,到配所后还得服劳役。”
网友释义
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语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汉语大词典
古代刑罚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馀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元典章·刑部七·诸奸》:“山南江北道廉访分司官先将郑青面刺‘犯奸二度’四字,将本人转发金场运司收管,配役本省,不见犯奸刺配通例。”《水浒传》第七回:“﹝林冲﹞怎敢恶了高太尉?轻则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吴晗《灯下集·刺配》:“受到刺配刑罚的人,到配所后还得服劳役。”
国语辞典
古代在罪犯脸上刺字,并送往远方充军。刺配[cìpèi]⒈古代在罪犯脸上刺字,并送往远方充军。引《宋史·卷二〇一·刑法志三》:「至于劓、墨,则用刺配之法。」《金瓶梅·第一〇回》:「只把武松免死,问了个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充军。」
辞典修订版
古代在罪犯脸上刺字,并送往远方充军。《宋史.卷二零一.刑法志三》:「至于劓、墨,则用刺配之法。」《金瓶梅.第一零回》:「只把武松免死,问了个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充军。」
其他解释
宋代处流配之刑者,刺文于面,谓之刺配。《宋史·刑法志》:「曾布议曰:『于劓墨,则用刺配之法。』。」;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刺配颜章颜益二人。」
其他释义
古代刑罚。在犯人脸或其他部位刺上标记,再发配至指定地方服劳役: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