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社学
shè xué

【拼音】:shè xué

【注音】:ㄕㄜˋㄒㄩㄝˊ

【结构】:社(左右结构)学(上下结构)

【简体】:社学

【繁体】:社學

字义分解
社学的解释
词语解释
社学shèxué。(1)明、清时期官府在乡镇设立的学校。社学[shèxué]⒈明、清时期官府在乡镇设立的学校。英schoolsinMingorQingDynasty;
基础解释
明、清时期官府在乡镇设立的学校
引证解释
⒈古代地方学校。引《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引宋林勋《本政书》:“一顷之居,其地百亩,十有六夫之宅,为地八十亩。餘二十亩,以为社学场圃,一井之人共之,使之朝夕羣居,以教其子弟。”明归有光《跋唐石台道德》:“龙兴观已废,仅存半亩之宫,先有尼居之,前太守徐衍祚改为社学。”《文物》1959年第5期:“1841年广东人民在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进行抗英斗争时,各乡社学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网络解释
社学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yi)业,入学者得免差役。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亦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
综合释义
古代地方学校。《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引宋林勋《本政书》:“一顷之居,其地百亩,十有六夫之宅,为地八十亩。餘二十亩,以为社学场圃,一井之人共之,使之朝夕羣居,以教其子弟。”明归有光《跋唐石台道德》:“龙兴观已废,仅存半亩之宫,先有尼居之,前太守徐衍祚改为社学。”《文物》1959年第5期:“1841年广东人民在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进行抗英斗争时,各乡社学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社学[社学是元、明、清三代乡村社里所设的地方小学;有官立也有私立。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明太祖洪武八年@@@@@正月诏天下立社学,诏曰:「昔日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于是乡社皆置学,令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明朝律令。洪武十六年,诏民间立社学,有司不得干预。洪武二十年,令社学子弟读诰律者赴京,礼部较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英宗正统元年@@@@@令各地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孝宗弘治十七年@@@@@,令各府州县访保明师,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送社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仪,惜礼乐荒废已久,效果不彰。#####]社学是元、明、清三代乡村社里所设的地方小学;有官立也有私立。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明太祖洪武八年@@@@@正月诏天下立社学,诏曰:「昔日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于是乡社皆置学,令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明朝律令。洪武十六年,诏民间立社学,有司不得干预。洪武二十年,令社学子弟读诰律者赴京,礼部较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英宗正统元年@@@@@令各地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孝宗弘治十七年@@@@@,令各府州县访保明师,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送社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仪,惜礼乐荒废已久,效果不彰。
汉语大词典
古代地方学校。《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引宋林勋《本政书》:“一顷之居,其地百亩,十有六夫之宅,为地八十亩。馀二十亩,以为社学场圃,一井之人共之,使之朝夕群居,以教其子弟。”明归有光《跋唐石台道德》:“龙兴观已废,仅存半亩之宫,先有尼居之,前太守徐衍祚改为社学。”《文物》1959年第5期:“1841年广东人民在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进行抗英斗争时,各乡社学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国语辞典
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所设立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社学[shèxué]⒈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所设立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
其他释义
古代设在乡社间的学校: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各乡社学起了很大作用。
社学造句
1.他八岁入社学,数年下来,早已熟读四书五经,谙熟各种制义文章,只等着鱼跃龙门的那一刻。
2.夏书信,二砂场社学在籍儒童,报名参考本届县试,保结生员杜升升,可否确保?
3.明清时代苏松地区的官方毁淫祠行动主要通过毁祠庙、建社学、祀正神等方式加以展开,但并不具有持续性和普遍性。
4.社学这种元代开始创建的教育组织在明代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5.可以说,嘉靖年间是明代社学的发展期、完善期、典型期。
6.两侧墙边,摆着许多当时的物品,有奋身抵抗的英雄画像,也有社学主持的画像,还有当时文檄条约这类物品。
7.可是,他也不敢擅自拿问洋人和传教士,于是决定封停升平社学,传令把升平社学封了,又拿了几个小头领问了罪。
8.但固定利率是社学主义的工具,它破坏了市场机制。
9.据二胡演奏家闵慧芬回忆,当年她在南京乐社学习期间,曾多次听到甘涛亲自指挥苏南吹打、十番锣鼓、江南丝竹等多种民间音乐的排练。
10.先兄长春最早也曾在富社学习。
社学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