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柘枝舞
zhè zhī wǔ

【拼音】:zhè zhī wǔ

【注音】:ㄓㄜˋㄓㄨˇ

【结构】:柘(左右结构)枝(左右结构)舞(上下结构)

【简体】:柘枝舞

【繁体】:柘枝舞

字义分解
柘枝舞的解释
词语解释
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柘枝舞[zhèzhīwǔ]⒈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
引证解释
⒈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柘枝词》宋郭茂倩题解、《宋史·乐志十七》。引宋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西域乐舞在长安处于压倒中国乐舞的优势,是在开元天宝间……柘枝舞女着窄袖薄罗衫。”
网络解释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来自西域的石国,石国又名柘枝,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综合释义
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宋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西域乐舞在长安处于压倒中国乐舞的优势,是在开元天宝间……柘枝舞女着窄袖薄罗衫。”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柘枝词》宋郭茂倩题解、《宋史·乐志十七》。柘枝舞[zhèzhīwǔ]舞名。唐代闻名健舞。原为中亚一带民间舞蹈。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郅支为西汉古城名,《新唐书》作呾逻斯城。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今中亚江布尔)原为女子独舞。伴奏乐器以带铁环的鼓(类似今新疆之手鼓)为主。舞中间有歌唱。白居易《柘枝伎》:「平舖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张祜《观杨瑗柘枝》亦有「缓遮檀口唱新词」之句。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舞者体态轻盈、腰肢纤细柔软。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徐凝《宫中曲》二首:「细腰偏能舞柘枝。」身着柔软贴身质地轻薄的 花窄袖罗衫。头戴缀有珠翠饰品的花帽。脚穿红锦软靴。是一种美化的民族服装。舞蹈者以窄长的衣袖变化出各种优美的姿态,时而扬臂如飞,时而下垂的长袖轻拂地毯。「翘袖中繁枝,长袖入华裀」(刘禹锡)。脚下随快速复杂的节奏踏舞,帽饰上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舞中还时时出现别致的蹲跪动作和含蓄的背向观众的舞姿。章孝标《双柘枝》:「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羞人凤影娇。」舞姿变化丰富,或婉转绰约,或矫健奔放。舞至高潮时,鼓声紧催,节奏加快,大幅度的动作和激烈的跳跃速转,「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表演者需掌握高难的技巧。当时有表演此舞的艺人称为「柘枝伎」。广泛流传在长安、杭州、四川等地。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及二女童表演的《屈柘枝》等。流传时间很长,至宋代还很盛行,并已发展成队舞形式。《云溪友议》卷六:宋代名臣寇准极喜《柘枝舞》「每舞必尽日,时人谓之柘枝颠」。史浩《鄮峰真隐大曲》中有《柘枝舞》名目。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有《柘枝队舞》。
汉语大词典
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宋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西域乐舞在长安处于压倒中国乐舞的优势,是在开元天宝间……柘枝舞女着窄袖薄罗衫。”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柘枝词》宋郭茂倩题解、《宋史·乐志十七》。
其他释义
1.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
柘枝舞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