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中书省
zhōng shū shěng

【拼音】:zhōng shū shěng

【注音】:ㄓㄨㄥㄕㄨㄕㄥˇ

【结构】:中(独体结构)书(独体结构)省(上下结构)

【简体】:中书省

【繁体】:中書省

字义分解
中书省的解释
词语解释
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⒈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辞典修订版
古代掌理国内机要大事的官署。魏、晋始设,历代沿置,唐武后时曾改为凤阁,明洪武十三年废。各代名称不一,职掌、组织亦略不同。简称为「中书」。
其他释义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中书省造句
1.纵使断案是以圣人敕令和中书省判例为准,但我相信,中书省判例中绝不会允许公主私下里随意将人刑死,阁下不要虚张声势大而化之。
2.许师可,字可臣,号可斋,元朝资善大夫、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集贤大学士、教领太史院事。
3.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4.师道便请徽宗着中书省定了程限,发十道公文,要这十路军马如期会集汴京。
5.著作郎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6.中书省已定了程限,发十道公文,要这十路军马如期都到郓城。
7.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8.这样,原属元中书省的彰德路、卫辉路和怀庆路先后在洪武元年闰七月、八月、十月改为彰德府、卫辉府和怀庆府,并划归河南分省。
9.当由中书省循例请赈,即奉旨照准,帝泽虽是如春,百姓终难全活。
10.而当朝刑判则必须在满朝文武一无异议地赞同下,三司当朝进行议处,在刑部和中书省附议之后,交由皇上定案宣判。
中书省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