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正书
zhèng shū

【拼音】:zhèng shū

【注音】:ㄓㄥˋㄕㄨ

【结构】:正(独体结构)书(独体结构)

【简体】:正书

【繁体】:正書

字义分解
正书的解释
词语解释
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钟繇。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正书[zhèngshū]⒈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钟繇。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引证解释
⒈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引《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庾元威《论书》:“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唐岑文本《伊阙佛龛碑》:“高一丈六寸,广六尺六寸五分,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正书。”《宣和书谱·正书叙论》:“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宋高宗《翰墨志》:“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善钟法,能正书入妙。”朱自清《说文解字》:“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长了。”⒉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引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夫惟益与伊尹受戮,并於正书,犹无其证。”唐刘知几《史通·六家》:“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説,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録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説,孔子貌似阳虎,以致匡人之围,是恶人像了圣人。”
网络解释
正书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综合释义
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庾元威《论书》:“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唐岑文本《伊阙佛龛碑》:“高一丈六寸,广六尺六寸五分,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正书。”《宣和书谱·正书叙论》:“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宋高宗《翰墨志》:“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善钟法,能正书入妙。”朱自清《说文解字》:“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长了。”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夫惟益与伊尹受戮,并於正书,犹无其证。”唐刘知几《史通·六家》:“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説,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録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説,孔子貌似阳虎,以致匡人之围,是恶人像了圣人。”正书[zhèngshū]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旧时经、史一类传承道统的书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杨虎,以致匡人之围。」
汉语大词典
(1).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钟繇。《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庾元威《论书》:“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唐岑文本《伊阙佛龛碑》:“高一丈六寸,广六尺六寸五分,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正书。”《宣和书谱·正书叙论》:“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宋高宗《翰墨志》:“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善钟法,能正书入妙。”朱自清《说文解字》:“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长了。”(2).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夫惟益与伊尹受戮,并于正书,犹无其证。”唐刘知几《史通·六家》:“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阳虎,以致匡人之围,是恶人像了圣人。”
国语辞典
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正书[zhèngshū]⒈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⒉旧时经、史一类传承道统的书籍。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杨虎,以致匡人之围。」
辞典修订版
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旧时经、史一类传承道统的书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杨虎,以致匡人之围。」
其他释义
1.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2.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正书造句
1.从这幅墨宝来看,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胃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
2.在房子的正堂檐枋上,悬挂着一块光绪二十二年马潘庞立正书“贡元”木制牌匾。
3.小轿走上了一处悬崖峭壁,悬崖峭壁的尽头赫然是一座钟鼎香绕的寺庙,寺庙前铜色发亮的横匾上正书写着斗大的三个字“大佛寺”。
4.我看是王铎,明末清初人,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5.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
6.刘建侯老伯为主讲文正书院的刘介臣先生之后裔,与昭阳大儒刘子吉先生为昆仲,任塾师时已誉满东皋,不幸年逾不惑后即溘逝。
7.这种验收流程不仅可省去人工验收需要核对并修正书名、著者、定价的过程,同样还可省去录入到货数量的步骤。
8.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9.心中常有公平在,手下自有公正书
10.卫夫人家学渊博,她所写的隶书与正书,更冠绝一时。
正书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