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刻书
kè shū

【拼音】:kè shū

【注音】:ㄎㄜˋㄕㄨ

【结构】:刻(左右结构)书(独体结构)

【简体】:刻书

【繁体】:刻書

字义分解
刻书的解释
词语解释
刻版印书。刻书[kèshū]⒈刻版印书。
引证解释
⒈刻版印书。清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引王阮亭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隋已有雕刻,何以唐时尚未盛行,直至五代时始有之?当是隋唐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闽中刻书事业极盛。”
网络解释
刻书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的通称。在印刷技术上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之别。中国古代出版的书籍大都是刻书。其中由官府刻印的书称“官刻本”,由私家刻印的书称“家刻本”或“家塾本”,由书商刻印的书称“坊刻本”。
综合释义
刻版印书。清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隋已有雕刻,何以唐时尚未盛行,直至五代时始有之?当是隋唐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闽中刻书事业极盛。”刻书[kèshū]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汉语大词典
刻版印书。清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录》又谓: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隋已有雕刻,何以唐时尚未盛行,直至五代时始有之?当是隋唐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王筠《菉友臆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钜宋广韵〉前言》:“南宋闽中刻书事业极盛。”
国语辞典
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刻书[kèshū]⒈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其他解释
雕刻书籍也。参见「刊本」条。《后汉书·舆服志》:「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旣决。』。」;明、陆深《河汾燕闲录》:「隋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是为刻书之始。胡应麟《笔丛》谓:『雕本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是也。」
其他释义
指刻版印刷出版书籍。旧时有书商刻书、官府刻书和私人刻书等。
刻书造句
1.其版式行款字体,如十行十八字,近欧体,也都是陈起刻书的典型风格。
2.陆游多藏书、刻书,精于校勘、考证,所作藏书题跋极有文献价值,著述宏富。
3.据不完全统计,广雅书局在此期间共刻书两百一十五种,其中包括《钦定全唐文》一千卷、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四十八种等巨著,其规模极为宏大。
4.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
5.此外他对碑刻书法艺术和法帖的流传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
7.此部分通过图表的方式,对浙江官书局所刻书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梳理。
8.天色快黑尽了,顾客进进出出的似乎更多。每天黄昏,是买书、看书的人最多的时刻,书店里挤来挤去的都是晚饭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取书、收钱、找钱,无暇细听那些学生嘈杂的闲谈。
9.重庆潼南大佛寺,拥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内装金摩岩大佛、摩石刻书法顶天“佛”字、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胜景。
10.凡此书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株连极广。
刻书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