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飞钱
fēi qián

【拼音】:fēi qián

【注音】:ㄈㄟㄑ一ㄢˊ

【结构】:飞(独体结构)钱(左右结构)

【简体】:飞钱

【繁体】:飛錢

字义分解
飞钱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飞钱[fēiqián]⒈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时。亦指该种汇兑的票券。
引证解释
⒈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时。亦指该种汇兑的票券。引《新唐书·食货志四》:“宪宗以钱少,復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文献通考·钱币二》:“太祖时取唐朝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续资治通鉴·宋真宗祥符九年》:“三司言诸司欠商贾飞钱,欲罢来年官市繒绢偿之。”章炳麟《訄书·制币》:“且夫唐宋之飞钱交会,必有帑廥以为本。”
网络解释
飞钱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曾禁飞钱,可见飞钱产生在此之前。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对换。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后来使用纸币,便换业务衰落。
综合释义
唐德宗、宪宗时,因禁止商人以铜制的钱出外地,因此商贾至京师,委寄钱在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轻装走四方,合券则可取之,称为「飞钱」。为我国汇兑制度之始。《新唐书·食货志四》:“宪宗以钱少,復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文献通考·钱币二》:“太祖时取唐朝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续资治通鉴·宋真宗祥符九年》:“三司言诸司欠商贾飞钱,欲罢来年官市繒绢偿之。”章炳麟《訄书·制币》:“且夫唐宋之飞钱交会,必有帑廥以为本。”
汉语大词典
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时。亦指该种汇兑的票券。《新唐书·食货志四》:“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文献通考·钱币二》:“太祖时取唐朝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便换。”《续资治通鉴·宋真宗祥符九年》:“三司言诸司欠商贾飞钱,欲罢来年官市缯绢偿之。”章炳麟《訄书·制币》:“且夫唐宋之飞钱交会,必有帑廥以为本。”
国语辞典
唐德宗、宪宗时,因禁止商人以铜制的钱出外地,因此商贾至京师,委寄钱在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轻装走四方,合券则可取之,称为「飞钱」。为我国汇兑制度之始。飞钱[fēiqián]⒈唐德宗、宪宗时,因禁止商人以铜制的钱出外地,因此商贾至京师,委寄钱在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轻装走四方,合券则可取之,称为「飞钱」。为我国汇兑制度之始。
辞典修订版
唐德宗、宪宗时,因禁止商人以铜制的钱出外地,因此商贾至京师,委寄钱在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轻装走四方,合券则可取之,称为「飞钱」。为我国汇兑制度之始。也称为「便换」。
其他释义
1.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时。亦指该种汇兑的票券。
飞钱造句
1.祝你干起工作不觉累,挣下票子不浪费,找下妻子不臭美,生下孩子不后退,住上房子不觉贵,开上车子不要飞。钱够花觉够睡,正赶上小康社会。
飞钱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