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二十四治
èr shí sì zhì

【拼音】:èr shí sì zhì

【注音】:ㄦˋㄕˊㄙˋㄓˋ

【简体】:二十四治

【繁体】:二十四治

字义分解
二十四治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二十四治[èrshísìzhì]⒈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
基础解释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
引证解释
⒈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引《云笈七籤》卷二八:“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网络解释
二十四治东汉后期,道教二十四治逐渐形成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教区组织系统。他们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借神灵保佑的托词,用道民命籍制度取代了朝廷的户籍制;用宗教道德作为教民的行为规范;用征收信米的方式取代了官府的税收,逐步使二十四治成为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教区倡导平抑物价,讲究诚信,兴办实业,开拓盐井,兴修水利,发展水陆交通,发展农业,解决教民的温饱问题,实际上行使着政权的作用。道教的二十四治如下: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神山太上治、离沅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棣上治、涌泉山神治、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云台山治、■口治、后城治、公幕治、平冈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在此之外,还设有八品游治。分别为:峨嵋治、青城治、太华治、黄金治、兹母治、河逢治、平都治、青阳治。
综合释义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云笈七籤》卷二八:“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二十四治[èrshísìzhì]二十四治为宫观坛墠,早期道派五斗米道的教务活动中心。道教宫观的起源,主要分布于川西、川北一带,相传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以后为嗣师张衡、系师张鲁所充实和发展。二十四治的治点多在易守难攻的山区边缘地带,既是祀神传道的地点,又是军事上的要点,符合五斗米道军事、政治与宗教合一的特徵,使五斗米道能够传播和发展,二十四治的创立为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据〔正一气治图〕载:上治八品为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璝山治、更除治、秦中治、买多治。中治八品为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稉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下治八品为云台山治、濜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治(见〔无上秘要〕卷二十三〔正一气治品〕、并见〔云笈七签〕卷二十八。)「治」为五斗米道的传教点,每治均有首领,称为「都功」,由祭酒管理。二十四治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阳平为最高,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之职为张陵及其子孙世袭罔替。
汉语大词典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云笈七签》卷二八:“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其他释义
1.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
二十四治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