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强辞
qiáng cí

【拼音】:qiáng cí

【注音】:ㄑ一ㄤˊㄘˊ

【结构】:强(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

【繁体】:強辭

字义分解
强辞的解释
词语解释
无理强辩之词。强辞[qiángcí]⒈无理强辩之词。
引证解释
⒈亦作“强词”。无理强辩之词。引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使不着你癩骨顽皮,逞得精神,説的强词。”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若乃子思、孟軻,本与荀同源,而其强辞排斥,与他子等。”
网络解释
强辞强辞是汉语词语,拼音qiángcí,意思是无理强辩。
综合释义
亦作“强词”。无理强辩之词。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使不着你癩骨顽皮,逞得精神,説的强词。”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若乃子思、孟軻,本与荀同源,而其强辞排斥,与他子等。”
网友释义
岗巴下寨村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王子树乡岗巴行政村,属于山区。
汉语大词典
亦作“强词”。无理强辩之词。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使不着你癞骨顽皮,逞得精神,说的强词。”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若乃子思、孟轲,本与荀同源,而其强辞排斥,与他子等。”
其他释义
1.亦作'强词'。2.无理强辩之词。
强辞造句
1.足见校方的辩解有点儿强辞夺理,但理屈辞穷的背后显然有莫名的无奈。
2.哪里来的大胆小子,竟敢在老夫面前强辞狡辩!且待老夫教训你一翻!
3.程宏谟辞去平度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毛永强辞去莱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
4.他虽然于理有亏,却还强辞夺理,一点也不肯低声下气。
5.有人说:法师你尽强辞夺理,骂人还不承认!
6.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朝代能够对其制度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过哪怕是自圆其说的解释,因中国人从未认为制度涉及全社会的人,中国人一向把制度与命令不做区别,所有制度性的原则的解释权全部掌握在订制度者手中,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强辞夺理、狡辩、不讲理等因素的来源,于是上行下效,中国式谎言流行至今。石康 
7.常言道得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们想杀我,光明磊落的出手便了,何必加上许多不能自圆其说、强辞夺理的罪名?
8.王石揭开内幕:任志强辞职我事前知道!
9.可是鸿门宴必须赴会,越是强辞推脱不参加反倒越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10.众人都觉得他的话近乎强辞夺理,却又似是无隙可击,皇太极本想一箭分出胜负,因此射了铃舌,没有料到会有此一说,不禁怔住。
强辞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