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招安
zhāo ān

【拼音】:zhāo ān

【注音】:ㄓㄠㄢ

【词性】:动词。

【结构】:招(左右结构)安(上下结构)

【简体】:招安

【繁体】:招安

字义分解
招安的解释
词语解释
招安zhāoān。(1)招抚;招降。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招安[zhāoān]⒈招抚;招降。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例奉宋江哥哥将令,着我持两纸书,招安刘唐、史进。——李致远《还牢末》受朝廷招安。英(offeudalrulers)offeramnestyandenlistmenttorebels;
基础解释
1.招降安抚。2.收买。
引证解释
⒈安抚。引《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復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三国志平话》卷下:“三日,雍闓出阵,被魏延斩於马下,军师招安了百姓。”⒉说之使归附。引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今东平府有二人,乃是刘唐、史进,这两个都一身好本事。他二人有心待要上梁山泊来,争奈不曾差人招安去。”《水浒传》第六四回:“宋江大喜。当日一面设筵庆贺,一边使人招安逃窜败军,又得了五七千人马。”⒊劝说反抗者投降归顺。引宋无名氏《可书》:“故谚云:若要富,守定行在卖酒醋。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唐元帅数次招安敬德,此人不肯降唐。”《捻军歌谣·蒙关店,两头尖》:“封他高官他不坐,寧死也不受招安。”姚雪垠《长夜》十五:“据说李水沫十六岁就下水,二十五岁时受招安,作了团长。”亦谓反抗者接受劝说而归顺。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待几时风尘寧静,我和你招安去未是蹉跎。”《水浒传》第七一回:“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⒋喻收买,拉拢。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兀的那小妮子,眼见的受了招安了也!”⒌收留。引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有阿妈李克用,见某有打虎之力,招安我做义儿家将。”
网络解释
招安招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hāoān,也作“招抚”意思是劝说;使归附;用笼络手段使投降归顺。招安是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对不合法的地方或地下民间组织的一种安置行为。
综合释义
安抚。《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復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三国志平话》卷下:“三日,雍闓出阵,被魏延斩於马下,军师招安了百姓。”说之使归附。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今东平府有二人,乃是刘唐、史进,这两个都一身好本事。他二人有心待要上梁山泊来,争奈不曾差人招安去。”《水浒传》第六四回:“宋江大喜。当日一面设筵庆贺,一边使人招安逃窜败军,又得了五七千人马。”劝说反抗者投降归顺。宋无名氏《可书》:“故谚云:若要富,守定行在卖酒醋。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唐元帅数次招安敬德,此人不肯降唐。”《捻军歌谣·蒙关店,两头尖》:“封他高官他不坐,寧死也不受招安。”姚雪垠《长夜》十五:“据说李水沫十六岁就下水,二十五岁时受招安,作了团长。”亦谓反抗者接受劝说而归顺。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待几时风尘寧静,我和你招安去未是蹉跎。”《水浒传》第七一回:“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喻收买,拉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兀的那小妮子,眼见的受了招安了也!”收留。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有阿妈李克用,见某有打虎之力,招安我做义儿家将。”
网友释义
招安,也作“招抚”。劝说使归附;用笼络手段使投降归顺。招安是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对不合法的地方或地下民间组织的一种安置行为。
汉语大词典
(1).安抚。《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三国志平话》卷下:“三日,雍闿出阵,被魏延斩于马下,军师招安了百姓。”(2).说之使归附。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今东平府有二人,乃是刘唐、史进,这两个都一身好本事。他二人有心待要上梁山泊来,争奈不曾差人招安去。”《水浒传》第六四回:“宋江大喜。当日一面设筵庆贺,一边使人招安逃窜败军,又得了五七千人马。”(3).劝说反抗者投降归顺。宋无名氏《可书》:“故谚云:若要富,守定行在卖酒醋。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唐元帅数次招安敬德,此人不肯降唐。”《捻军歌谣·蒙关店,两头尖》:“封他高官他不坐,宁死也不受招安。”姚雪垠《长夜》十五:“据说李水沫十六岁就下水,二十五岁时受招安,作了团长。”亦谓反抗者接受劝说而归顺。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待几时风尘宁静,我和你招安去未是蹉跎。”《水浒传》第七一回:“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4).喻收买,拉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兀的那小妮子,眼见的受了招安了也!”(5).收留。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有阿妈李克用,见某有打虎之力,招安我做义儿家将。”
国语辞典
招降安抚。《资治通鉴.卷二五九.唐纪七十五.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三国演义.第九三回》:「吾今饶汝性命,汝肯招安姜维否?」也作「招抚」。招安[zhāoān]⒈招降安抚。也作「招抚」。引《资治通鉴·卷二五九·唐纪七十五·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三国演义·第九三回》:「吾今饶汝性命,汝肯招安姜维否?」反镇压⒉收买。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兀的那小妮子,眼见得受了招安了也!」英语toenlistenemyorrebelsoldiersbyofferingamnesty
辞典修订版
招降安抚。《资治通监.卷二五九.唐纪七十五.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三国演义.第九三回》:「吾今饶汝性命,汝肯招安姜维否?」也作「招抚」。收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兀的那小妮子,眼见得受了招安了也!」
辞典简编版
招降安抚。 【造句】汉代曾以和亲政策招安匈奴人。
其他释义
也作“招抚”。劝说使归附;用笼络手段使投降归顺:着我持两纸书,招安刘唐、史进。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招安造句
1.且说呼延赞同众人回至寨中,招军买马,专待朝廷招安
2.足下以三十六人,横行淮甸,官军数千,遇君辄北,有才若此,何不乞以招安,为国建功,光前裕后呼……君若有意,吾当上奏……
3.台下也鸭圈样站满了胖的和瘦的,只是个个像得了鸭瘟缩头缩脑,他们全是受四老虎招安的匪伙儿。
4.本故事讲述一帮江湖好汉聚议独龙岗,与朝廷对抗,受到招安后抵抗西夏,斩杀奸臣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故事。
5.江夏的招安榜文发出去之后,江夏周边立时引起了震动,荆州大公子出榜招安贼众,这种大事可不是天天都能碰见的。
6.成功是最好的矫正,老去是最好的招安
7.小道听闻妖猴大闹天宫,与众多天神天将对阵,搅乱世界,不受招安,心实惶恐。
8.你不知道,跟着那个黑三郎招安以后,日子过的气闷的紧,于是我们众家兄弟一合计,就乘出征方腊的机会,各找借口,一个个各去寻趁。
9.北宋时期,方腊起义军在此镇守,后被朝廷招安的梁山好汉打败,从此一蹶不振,最终灭亡。
10.直到有一日,汉森父亲的儿时旧友时运亨通当上了威斯特帝国的宰相,念得旧情,便将当时冤情重新翻案,连带汉森叔侄也被风光的招安
招安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