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五斗米道
wǔ dǒu mǐ dào

【拼音】:wǔ dǒu mǐ dào

【注音】:ㄨˇㄉㄡˇㄇ一ˇㄉㄠˋ

【简体】:五斗米道

【繁体】:五斗米道

字义分解
五斗米道的解释
词语解释
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五斗米道[wǔdǒumǐdào]⒈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引证解释
⒈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参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引《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篤。”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史籍极斥五斗米道,而今世真人实其裔孙。”
网络解释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公元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公元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张道陵死后,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综合释义
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篤。”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史籍极斥五斗米道,而今世真人实其裔孙。”参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汉语大词典
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史籍极斥五斗米道,而今世真人实其裔孙。”参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国语辞典
东汉张陵所创的宗教。参见「道教」条。五斗米道[wǔdǒumǐdào]⒈东汉张陵所创的宗教。参见「道教」条。英语WayoftheFivePecksofRice(Taoistmovement)​,WayoftheCelestialMaster
其他解释
东汉、张陵,学道蜀中鹤鸣山,从学者,出五斗米,时号五斗米道,又号米贼,陵死,子衡继,衡死,子鲁复行之,其后黄巾贼张角,亦行其道,其请祷之法,书病人姓氏,说服罪之意,凡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后汉书·刘焉传》:「张鲁定汉中,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輙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水经·沔水注》:「水北发武都氏中,南迳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故世号五米道,濜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避暑录话·卷四》:「汉末,五斗米道,出于张陵,今世所谓张天师者也,凡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云五斗米道,亦谓之米贼。按,后汉书,刘焉传引典略云,汉中张修为太平道,张角为五斗米道,又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引典略云,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其法略同。裴松之注谓张修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
其他释义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斗米道造句
1.东汉时候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2.意气风发的司马元显正踌躇满志;拥有荆州强兵的桓玄正隐忍待发;北府铁军统帅王恭居心叵测;南方五斗米道领袖孙恩正广施恩惠,笼络人心;寄奴刘裕仍在京口卖草鞋为生。
3.李朝阳慢慢了解到,原来道教教祖,也就是公认的创始人就是东汉末年在巴蜀一带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后来被人称为张天师。
4.在修道的世界内,张家也是很著名,张家的祖先‘张陵’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被尊称为‘正一道宗’,实力可谓空前巨大。
5.西方汉中五斗米道集团、西凉马家、西羌。
6.像中国汉朝的五斗米道、张天师;清代的白莲教、义和团。
7.将军!豪强传来消息,乐陵前天夜里,五斗米道蛊惑晋人起事,已经将城内的羯胡肃清,五斗米教祭酒自奉平北将军,让将军前去乐陵会盟。
8.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9.孙恩军虽是声势浩大,惜乎部下诸将皆为五斗米道教徒,除用宗教迷惑人外,绝少远见卓识之辈。
10.我赣南鬼教自古就是安魂教的旁系,而你们五斗米道对于神圣安魂教来说就是异教。
五斗米道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