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致良知
zhì liáng zhī

【拼音】:zhì liáng zhī

【注音】:ㄓˋㄌ一ㄤˊㄓ

【结构】:致(左右结构)良(上下结构)知(左右结构)

【简体】:致良知

【繁体】:致良知

字义分解
致良知的解释
词语解释
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zhìliángzhī]⒈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证解释
⒈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引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网络解释
致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网友释义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汉语大词典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其他释义
1.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致良知造句
1.如果没有“良知”与“致良知”则外部世界就没有意义。
2.龙溪将调息与致良知相结合,更从一念超脱处体悟灵明的超生死。
3.其哲学思想贯通综合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心斋“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
4.第二部分:王阳明认识论思想的内容——“致良知”,包括认识的来源和标准、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与实践。
5.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
6.他还消解了致良知作为道德实践系统的开展维度,从而体现了对王阳明学说的过度与片面的诠释。
7.《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最终归于致良知
致良知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