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课程
kè chéng

【拼音】:kè chéng

【注音】:ㄎㄜˋㄔㄥˊ

【词性】:名词。

【结构】:课(左右结构)程(左右结构)

【简体】:课程

【繁体】:課程

字义分解
课程的解释
词语解释
⒈ 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例:为取得学位而专修的课程。社会学的四年课程。英:course;curriculum;课程[kèchéng]⒈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例为取得学位而专修的课程。社会学的四年课程。英course;curriculum;
基础解释
(名)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表|安排~。
引证解释
⒈ 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引:《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唐孔颖达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清顾炎武《与友人辞往教书》:“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⒉ 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引:鲁迅《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设讲演及学校课程,一般地说,是从事于革命的宣传工作的。”⒊ 交纳赋税的限期。引:《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⒋ 按税率交纳的赋税。引:《金史·孙铎传》:“鐸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元王恽《为驿程量事缓急给限事状》:“切见随路每岁差遣人员赴都,如计禀公事,押运差发课程一切等物者,既还,心欲速得到家,不问铺马生受,日行数站,其马疋不无走损倒死。”《明史·食货志五》:“凡诸课程,始收钞,间折收米。”⒌ 规划工程。引:宋刘昌诗《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宝,盖於此山积而云駢。然后大匠课程,羣工谨度,琢瑗礱瑛,鬭珪叠璐。”⒍ 考核工作进程。引:清曹寅《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翫月见寄原韵》:“课吏不课程,百里半九十;读书不读律,知一二乃失。”⒈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引《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唐孔颖达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清顾炎武《与友人辞往教书》:“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⒉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引鲁迅《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设讲演及学校课程,一般地说,是从事于革命的宣传工作的。”⒊交纳赋税的限期。引《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⒋按税率交纳的赋税。引《金史·孙铎传》:“鐸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元王恽《为驿程量事缓急给限事状》:“切见随路每岁差遣人员赴都,如计禀公事,押运差发课程一切等物者,既还,心欲速得到家,不问铺马生受,日行数站,其马疋不无走损倒死。”《明史·食货志五》:“凡诸课程,始收钞,间折收米。”⒌规划工程。引宋刘昌诗《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宝,盖於此山积而云駢。然后大匠课程,羣工谨度,琢瑗礱瑛,鬭珪叠璐。”⒍考核工作进程。引清曹寅《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翫月见寄原韵》:“课吏不课程,百里半九十;读书不读律,知一二乃失。”
综合释义
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唐孔颖达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清顾炎武《与友人辞往教书》:“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鲁迅《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设讲演及学校课程,一般地说,是从事于革命的宣传工作的。”交纳赋税的限期。《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按税率交纳的赋税。《金史·孙铎传》:“鐸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元王恽《为驿程量事缓急给限事状》:“切见随路每岁差遣人员赴都,如计禀公事,押运差发课程一切等物者,既还,心欲速得到家,不问铺马生受,日行数站,其马疋不无走损倒死。”《明史·食货志五》:“凡诸课程,始收钞,间折收米。”规划工程。宋刘昌诗《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宝,盖於此山积而云駢。然后大匠课程,羣工谨度,琢瑗礱瑛,鬭珪叠璐。”考核工作进程。清曹寅《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翫月见寄原韵》:“课吏不课程,百里半九十;读书不读律,知一二乃失。”
国语辞典
⒈ 为达教育目标,由学校及老师安排指导学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⒉ 古代依物价高低而订定的税额。引:《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诸路课程,岁银五万锭,恐疲民力,宜减十分之一。」课程[kèchéng]⒈为达教育目标,由学校及老师安排指导学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⒉古代依物价高低而订定的税额。引《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诸路课程,岁银五万锭,恐疲民力,宜减十分之一。」
辞典修订版
为达教育目标,由学校及老师安排指导学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古代依物价高低而订定的税额。《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诸路课程,岁银五万锭,恐疲民力,宜减十分之一。」
辞典简编版
为达教育目标,由有关单位及人员考量教学内容、时数及成绩评量等,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科目。 【造句】为使学习能循序渐进,所以课程的安排要注意其连贯性。
其他释义
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表ㄧ安排~。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课程造句
1.残疾姑娘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大学的课程
2.这位残疾姑娘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大学的课程
3.要快乐,要开朗。这是庆祝的时候。我的朋友今天诞生了。希望你的课程是新的一年中绘制的大量的运气。
4.小学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常识、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七种。
5.想一想,并非是对学校的课程或是这边的生活有所不满。
6.这一学期学校又为我们设置了一些选修课程
7.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校相应地减少课程,增加了课外活动。
8.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这门课程,是完全能够胜残去杀的。
9.报考国家的教师资格证取证考试,每年三四月份吧,然后学一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考过笔试再说。
10.老师让我们自己先预习一下明天的课程
课程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