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正冠李下
zhèng guàn lǐ xià

【拼音】:zhèng guàn lǐ xià

【注音】:ㄓㄥˋㄍㄨㄢˋㄌ一ˇㄒ一ㄚˋ

【词性】:成语。

【简体】:正冠李下

【繁体】:正冠李下

字义分解
正冠李下的解释
词语解释
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正冠李下[zhèngguànlǐxià]⒈《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引证解释
⒈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引《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绳。”
综合释义
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既贻疵辱,方致徽绳。◎《梁书·王僧孺传》
汉语大词典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
国语辞典
在李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语本《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七.无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比喻引起他人疑猜。《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正冠李下[zhèngguānlǐxià]⒈在李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语本后比喻引起他人疑猜。引《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七·无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成语解释正冠李下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在李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语本乐府诗集.卷三十二.相和歌辞七.无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比喻引起他人疑猜。梁书.卷三十三.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
其他释义
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出处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近反义词
正冠李下造句
1.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梁书·王僧孺传》
正冠李下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