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东山再起dōngshān-zàiqǐ。(1)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隐居,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东山再起[dōngshānzàiqǐ]⒈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隐居,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英stageacomeback;bebackinthesaddle;bobupagain;
基础解释
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或重整旧业。[近]卷土重来。
引证解释
⒈《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令、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后以“东山再起”指退隐复仕或失势后重新得势。参见“东山”。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于是莫达志怀着东山再起的伟大抱负,到601工地‘上任’去当材料员去了。”
综合释义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之日,也未可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网友释义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汉语大词典
《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令、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后以“东山再起”指退隐复仕或失势后重新得势。《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于是莫达志怀着东山再起的伟大抱负,到601工地‘上任’去当材料员去了。”参见“东山”。
国语辞典
晋谢安退职隐居东山,后来又再度入朝担任要职。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官员退职后,再度出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今亦用此语表示失败后卷土重来,如:「只要你再努力经营,三年后的立委选举,你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也作「东山复起」。东山再起[dōngshānzàiqǐ]⒈晋谢安退职隐居东山,后来又再度入朝担任要职。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今亦用此语表示失败后卷土重来。也作「东山复起」。引《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官员退职后,再度出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例如:「只要你再努力经营,三年后的立委选举,你一定可以东山再起。」近重振旗鼓反息影园林一蹶不振成语解释东山再起
辞典简编版
由隐居的东山返朝,重新担任要职。比喻再度出仕或失败后卷土重来。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造句】他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很快就东山再起,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成语词典版
01.宋.吴龙翰〈寿乡衮讷斋先生〉诗三首之二:「世态浮云无定形,先生绿野竟留情。……洛邑几时归赤舄,东山再起答苍生。」02.明.顾清〈题姜埙所藏诸公手简〉:「涯翁首简所谓此心不死,故吾犹存期不终负者,凛凛乎岁寒冰雪之意,东山再起。」03.清.蒲松龄〈代韩栾州祭高少宰念东先生文〉:「乃一旦徵书交迫,不听其眠,熙世之高舂,东山再起,补秩司农,不修幅于衫履,寄大隐于朝中。」04.《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05.清.钱谦益〈归文休七十序〉:「吴中辁材,少年有欲希望其咳吐而不可得者,无何,而其人登上第,操化权,为钜公国老矣;无何而东山再起,为天子之师,臣称伊、周,颂功德者,遍朝野矣。」
其他释义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出处
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近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