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唯识
wéi shí

【拼音】:wéi shí

【注音】:ㄨㄟˊㄕˊ

【结构】:唯(左右结构)识(左右结构)

【简体】:唯识

【繁体】:唯識

字义分解
唯识的解释
词语解释
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2.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唯识[wéishí]⒈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引证解释
⒈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参阅《成唯识论》。引《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
网络解释
唯识唯识是一个梵语(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综合释义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参阅《成唯识论》。
汉语大词典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楞严经》卷五:“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参阅《成唯识论》。
国语辞典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唯识[wéishì]⒈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⒉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辞典修订版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其他释义
1.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唯识造句
1.主人公应着某种不可预知的因缘,穿梭于修道与成佛的世界,方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宇宙真理;所谓出世与入世,所谓人生真相,尽在心念转换的瞬间。
2.倒十字包含了撒旦的教义,唯我唯识,威力强大,血族的法术还把血之精华里的能量蕴藏在内,威力不容小觑。
3.天台、贤首、唯识等等,最后的发展均是归于净土。
4.本文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唯识学之心法八识所建构的认识结构。
5.佛教唯识论的八识观结构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层结构有相同之处。
6.历史意义卷首有作者自序,说明撰写此书的用意,同时对《成唯识论》的题目作了解释。
7.关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格结构,从唯识论来看,人格可以分成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和圆成实的我。
8.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
9.只独纵横诸际维系,况今昨来去,当唯识见圣传杰作,镇守广袤坚贞,已越逾了千年严酷,诚数难以计量之清魂。
10.隋唐之际,有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华严宗贤首,乃至法相唯识宗玄奘等等都提出自己的判教主张。
唯识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