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仇池
chóu chí

【拼音】:chóu chí

【注音】:ㄔㄡˊㄔˊ

【结构】:仇(左右结构)池(左右结构)

【简体】:仇池

【繁体】:仇池

字义分解
仇池的解释
词语解释
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仇池[chóuchí]⒈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
引证解释
⒈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引《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於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絶。”《宋书·氐胡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絶,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一:“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宋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清赵翼《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
网络解释
仇池仇池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省陇南仇池山而得名。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前仇池国被前秦所灭,后仇池国被刘宋所灭。而杨氏后裔所建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仇池国的延续,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综合释义
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於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絶。”《宋书·氐胡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絶,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一:“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宋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清赵翼《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仇池[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本名仇维。#####《三秦记》:「山本名仇维,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后汉书·西南夷传》:「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宋书·氏胡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方斗绝,高平方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而上。」@@@@@郡名。晋置。后魏同。隋时改称汉杨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巩昌府·成县》:「仇池城,在县西北百里仇池山上。晋大宁初,刘曜遣将侵杨难敌,难敌南奔汉中,曜置益州刺史镇仇池,既而难敌复据五都,袭取仇池。永和三年,杨初称藩于晋,因置仇池郡。」@@@@@南齐置。今陕西省南郑县地。]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本名仇维。《三秦记》:「山本名仇维,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后汉书·西南夷传》:「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宋书·氏胡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方斗绝,高平方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而上。」@@@@@郡名。晋置。后魏同。隋时改称汉杨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巩昌府·成县》:「仇池城,在县西北百里仇池山上。晋大宁初,刘曜遣将侵杨难敌,难敌南奔汉中,曜置益州刺史镇仇池,既而难敌复据五都,袭取仇池。永和三年,杨初称藩于晋,因置仇池郡。」@@@@@南齐置。今陕西省南郑县地。
汉语大词典
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宋书·氐胡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绝,高平地方二十馀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一:“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宋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清赵翼《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
其他解释
1.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本名仇维。《三秦记》:「山本名仇维,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后汉书·西南夷传》:「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宋书·氏胡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方斗绝,高平方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而上。」
其他释义
1.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
仇池造句
1.自非尽节竭诚,将何以垂名竹帛?仇池接近边境,兵革屡兴,既劳士卒,亦动民庶,皆由镇将不明,绥禁不理之所致也。 
2.宕昌国时期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为雍秦二州武都郡,南秦州武都郡、仇池郡。(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网)
3.宕昌国时期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为雍秦二州武都郡,南秦州武都郡、仇池郡。【www.chazidian.com/zj-70287/查字典仇池造句】
仇池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