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同声
tóng shēng

【拼音】:tóng shēng

【注音】:ㄊㄨㄥˊㄕㄥ

【词性】:形容词。

【结构】:同(半包围结构)声(上下结构)

【简体】:同声

【繁体】:同聲

字义分解
同声的解释
词语解释
同声tóngshēng。(1)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2)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3)众口一辞;随声附合。(4)言语腔调相同。同声[tóngshēng]⒈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英simultaneous;⒉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例同声相应。英samesound;⒊众口一辞;随声附合。例台下同声叫起好来。英(speak)atthesametime;⒋言语腔调相同。例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清·李渔《闲情偶寄》英sametone;
基础解释
∶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同声相应[speakatthesametime]∶众口一辞;随声附合台下同声叫起好来∶言语腔调相同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清·李渔《闲情偶寄》
引证解释
⒈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参见“同声相应”。引汉贾谊《新书·胎教》:“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晋陆机《驾言出北阙》诗:“良会罄美服,对酒宴同声。”唐李白《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金元好问《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⒉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引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跡。”《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欧阳山《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声叫起好来。”⒊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引《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今日且説箇卖卦先生去兗州府奉符县前,开箇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箇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⒋指言语腔调相同。引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浄、丑同声。”
网络解释
同声同声是汉语词汇,
释义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4、指言语腔调相同。
综合释义
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汉贾谊《新书·胎教》:“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晋陆机《驾言出北阙》诗:“良会罄美服,对酒宴同声。”唐李白《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金元好问《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参见“同声相应”。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跡。”《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欧阳山《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声叫起好来。”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今日且説箇卖卦先生去兗州府奉符县前,开箇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箇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指言语腔调相同。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浄、丑同声。”同声[tóngshēng]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如:「异口同声。」《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夫奋臂,举州同声。」同行、同业。《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同声[tóngshēng]说同样的话,或一齐出声。比喻心意、想法相同。 【造句】异口同声、同声共气。
网友释义
同声是汉语词汇,拼音tóngshēng,释义: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4、指言语腔调相同。出处《新书·胎教》。
汉语大词典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汉贾谊《新书·胎教》:“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晋陆机《驾言出北阙》诗:“良会罄美服,对酒宴同声。”唐李白《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金元好问《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参见“同声相应”。(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欧阳山《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声叫起好来。”(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今日且说个卖卦先生去兖州府奉符县前,开个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4).指言语腔调相同。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
国语辞典
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如:「异口同声。」同声[tóngshēng]⒈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引《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夫奋臂,举州同声。」例如:「异口同声。」⒉同行、同业。引《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金纸糊著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辞典修订版
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如:「异口同声。」《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夫奋臂,举州同声。」同行、同业。《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辞典简编版
说同样的话,或一齐出声。比喻心意、想法相同。 【造句】异口同声、同声共气
其他释义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4.指言语腔调相同。
同声造句
1.弱冠入同济,崭露头角;负笈德国,学贯中西闻遐迩;一德一心为人民,鞠躬尽瘁;丰碑立于千秋典范,怎奈噩耗忽传;巨星陨落,四海同仁无不同声哀悼。
2.刚刚走到朱仙镇,但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恳求元帅留下,啜泣之声不绝于耳。
3.两人异口同声,那毛兰英更是惊讶的合不拢嘴,以前别人都骂自己是扫把星,没想到今儿个竟然真的碰上扫把星了。
4.团结是什么?团结是拔河比赛时,人人不留余力的奋力拼搏。团结是什么?团结是比赛场下那异口同声的加油声。团结是什么?团结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5.一个中农的妻子哭诉了地主是怎样霸占了他家的十亩地,为了灭口杀害了她的丈夫,并把尸首扔进野外的煤坑里。还有一次,竟有一百四十多个受迫害的农民同声控诉鲁西的一个地主。
6.以此,朱子发思古幽情之时,倘披读三百年前小杜之诗,难免同声共慨,由私意赏爱而心慕手追,竟至杜撰演成朱批,所谓“隐括”是已。
7.我和你们其他三位师傅研习半生,也才练成三成,所以你们四人一定要同声共气,遇到强敌才能化险为夷,保全自身。
8.开心和篓儿异口同声地大叫着提醒芮蚕姬,芮蚕姬猛地抬起脑袋,借着坤骨剑气从血水中高高蹿起,一剑将逃窜不及的阴骨巨鲛劈成了两半。
9.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
10.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
同声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