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草堂cǎotáng。(1)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草堂[cǎotáng]⒈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英thatchedcottage;
基础解释
(名)茅屋。多指古诗人或隐士的住房:杜甫~(在四川成都)。
引证解释
⒈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引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唐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於诗中。”清纳兰性德《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
网络解释
草堂(词语释义)原指草庐。后来文化人也常谦称自己的书斋楼堂为草堂。
综合释义
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唐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於诗中。”清纳兰性德《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
汉语大词典
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唐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于诗中。”清纳兰性德《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
国语辞典
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草堂[cǎotáng]⒈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⒉草舍、草屋。引《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携住鲁达的手,直至草堂上,分宾而坐。」《儒林外史·第一回》:「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著说话儿。」
辞典修订版
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草舍、草屋。《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携住鲁达的手,直至草堂上,分宾而坐。」《儒林外史.第一回》:「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也称为「草庐」。
辞典简编版
草舍、草屋。 【造句】这座草堂背山面水,风景极佳。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 【造句】杜甫在四川的浣花草堂,至今仍吸引不少慕名前往的游客。
其他释义
1.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