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辟支佛
pì zhī fó

【拼音】:pì zhī fó

【注音】:ㄆ一ˋㄓㄈㄛˊ

【结构】:辟(左右结构)支(上下结构)佛(左右结构)

【简体】:辟支佛

【繁体】:辟支佛

字义分解
辟支佛的解释
词语解释
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一种果位。辟支佛[pìzhīfó]⒈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引证解释
⒈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参见“三乘”。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唐李商隐《安本公诗》:“长者子来輒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鞾。”后蜀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瓦棺寺里维摩詰,舍卫城中辟支佛。”
网络解释
辟支佛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综合释义
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一种果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唐李商隐《安本公诗》:“长者子来輒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鞾。”后蜀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瓦棺寺里维摩詰,舍卫城中辟支佛。”参见“三乘”。
汉语大词典
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唐李商隐《安本公诗》:“长者子来辄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靴。”后蜀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瓦棺寺里维摩诘,舍卫城中辟支佛。”参见“三乘”。
国语辞典
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一种果位。为梵语pratyeka-bu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不从佛陀或其他人那里听闻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圣谛、证涅槃。虽然如此,但他却不对他人宣说自己证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为人天导师。《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辟支佛[pìzhīfó]⒈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一种果位。为梵语pratyeka-bu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不从佛陀或其他人那里听闻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圣谛、证涅槃。虽然如此,但他却不对他人宣说自己证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为人天导师。也作「独觉」、「缘觉」。引《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
辞典修订版
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一种果位。为梵语pratyeka-bu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不从佛陀或其他人那里听闻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圣谛、证涅盘。虽然如此,但他却不对他人宣说自己证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为人天导师。《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
其他释义
1.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辟支佛造句
1.我们说他已经成神、成仙、成为肉身菩萨、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
2.当然,这不是一个辟支佛所有的实践。
3.辟支佛有独觉和缘觉之别,无佛出世时,修行人,在深山穹谷中静坐,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而悟道者,为独觉。
4.外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泛指显教。
5.如果这不是一个事,声闻乘和辟支佛如何生活?
6.常有善男信女在仓库外磕头烧香,向“辟支佛”求子。
7.当他们进城后,遇到一位辟支佛,他的行仪非常庄严,而且修行境界高深,来去自如。
8.所有这些事是属于诸佛的世界并且不是声闻乘和辟支佛乘可以知道。
辟支佛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