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曳撒
yè sā

【拼音】:yè sā

【注音】:一ㄝˋㄙㄚ

【结构】:曳(独体结构)撒(左右结构)

字义分解
曳撒的解释
词语解释
古代的一种戎装。曳撒[yèsā]⒈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
引证解释
⒈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参见“袴褶”。引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復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
网络解释
曳撒曳撒(yìsǎn)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其读法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元代服饰之一。本意是蒙古袍。明朝人王世贞在《觚不觚集》里讲过“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
综合释义
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復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参见“袴褶”。曳撒[yèsā]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裦褶,长袖者称曳撒。
汉语大词典
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裤褶,长袖者称曳撒。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裤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复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参见“裤褶”。
其他释义
1.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
曳撒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