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述怀(出关)

述怀(出关)

zhōng yuán chū zhú 鹿
tóu shì róng xuān
zòng héng jiù
kāng kǎi zhì yóu cún
zhàng tiān
chū guān mén
qǐng yīng nán yuè
píng shì xià dōng fān
zhì gāo xiù
chū méi wàng píng yuán
míng hán niǎo
kōng shān yuán
shāng qiān
hái jīng jiǔ shì hún
dàn jiān xiǎn
shēn huái 怀 guó shì ēn
èr nuò
hóu yíng zhòng yán
rén shēng gǎn
gōng míng shuí lùn
诗人介绍
魏徵

魏徵

收录作品:11首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更多 >>
译文
注解
赏析
译文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注解
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
不就:不被采纳。
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拿。
策:谋略。
谒:面见。
关:潼关。
凭轼:乘车。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是敌人降服。东边的属国。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登。
岫:山。
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老树。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表示多次。
惮:畏惧、害怕。
怀:感。
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
恩:待遇。
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诺:答应,诺言。
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感:念。
意气:谁还能去计较。
赏析

《原初中原初逐鹿)诗词内容">逐鹿)诗词内容">述怀(中<a href=" shici="" info-7004.html"="">原初中原初逐鹿)诗词内容">逐鹿)诗词内容">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诗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投笔,掷笔。《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 ,犹当效傅介子 、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 」。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 」,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 。「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 、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 」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诗词内容">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轼 」句:以郦食其自喻。西汉初郦食其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 」(见《汉书?郦食其传》),为汉之东藩 。「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这里,诗人把复杂的心情 ,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 。「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中。「逝」一作「折」。「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 ,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一诺成语解释">季布一诺成语解释">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诺 :答应,诺言。侯羸:战国时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君救赵论诗词内容">信陵君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杀身以报 ,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意气:情谊,《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征本人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因而《唐诗别裁》评论说其「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魏徵其他诗词
唐代诗词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