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

shǔ zhōng yǒu chǔ shì
hǎo shū huà
suǒ bǎo bǎi shù
yǒu dài sōng niú zhóu
yóu suǒ ài
jǐn náng zhóu
cháng suí
shū huà
ér tóng jiàn zhī
zhǎng xiào
yuē
huà dǒu niú
niú dǒu
zài jiǎo
wěi chù liǎng jiān
jīn nǎi diào wěi ér dǒu
miù
chǔ shì xiào ér rán zhī
yún
gēng dāng wèn
zhī dāng wèn
gǎi
诗人介绍
苏轼

苏轼

收录作品:1000首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查看更多 >>
译文
注解
赏析
背景
译文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注解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
曝:晾、晒。
搐:抽搐,收缩。
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
然:认为⋯⋯是对的。所珍藏的画。唐代画家。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拍手。
赏析

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

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

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背景

《书戴嵩画牛》选自《东坡志林》。《东坡志林》记载了苏轼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此文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苏轼因父丧归蜀。

苏轼其他诗词
宋代诗词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