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成都府

成都府

sāng
zhào zhēng shang
háng shān chuān
zài tiān fāng
dàn féng xīn rén mín
wèi jiàn xiāng
jiāng dōng liú
yóu yuè zhǎng
céng chéng tián huá
dōng shù cāng
xuān rán míng dōu huì
chuī xiāo jiān shēng huáng
xìn měi shì
shēn wàng chuān liáng
niǎo què guī
zhōng yuán yǎo máng máng
chū yuè chū gāo
zhòng xīng shàng zhēng guāng
yǒu
āi shāng
诗人介绍
杜甫

杜甫

收录作品:1000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查看更多 >>
古诗简介
译文
注解
赏析
古诗简介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此诗真实地刻画了他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并的感情,风格古朴浑成,有汉魏遗风。全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奇险之笔,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迤逦写出,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思,耐人咀嚼。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本诗最大的特色。初读此诗,以为只是一般的纪行写景,吟咏再三,则可感到平和外表下激荡着的感情波澜。这里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杜甫举家远徙,历尽艰辛,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眼前展开一个新天地,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自不待言。“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快慰之情刚生,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何时再见,未可预卜,但见大江东去,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下面接写成都市廛的繁华、气候的温和,又转悲为喜。但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自己何日才能回去呢?诗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包含着多少忧国伤时之情!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可以看到,全诗写喜,并不欣喜若狂,诉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复杂的感情潜流。

  作为纪行诗,本诗用“赋”来铺陈其事,而“赋”中又往往兼有比兴,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深婉含蓄的风格。诗一上来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诗人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它既是赋,又兼比兴。桑榆之日难道不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吗?同时它也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下面写“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都是赋中兼兴。最后写“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暗寓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诗人妙用比兴手法,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全诗一一闪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空间景物,同时也使人觉察到由薄暮至黄昏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意境呈现出立体的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胡应麟论东汉末年时的《古诗十九首》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杜甫此篇正继承了《古诗》的这一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诗》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它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高处正在于此。  

(黄宝华)

----------------------------------------------

《汉书·地理志》:蜀郡有成都县,唐为成都府。《旧唐书》:成都府,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去东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翳翳桑榆日①,照我征衣裳②。我行山川异③,忽在天一方④。但逢新人民⑤,未卜见故乡⑥。大江东流去⑦,游子日月长⑧。

  (初见成都人物,而叹游子不归也。此以江水东流,兴己之栖泊。)

①《归去来辞》:“景翳翳以将入。”翳翳,朦胧之貌。《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汉·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②古诗:“照我罗衣帏。”③潘岳诗:“山川邈离异。”④苏武诗:“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⑤曹植诗:“但睹新少年。”⑥“晏子春秋》:“未卜其夜。”汉《伤歌行》:“思念故乡,郁郁累累。”⑦谢朓诗:“大江流日夜。”《博物志》:“水潦东流。”⑧汉人《变歌》:“怆怆游子怀。”陆机《短歌》:“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曾城填华屋①,季冬树木苍②。喧然名都会③,吹萧间笙簧④。信美无与适⑤,侧身望川梁⑥。鸟雀夜各归⑦,中原杳茫茫⑧。

  (又闻成都歌吹,而叹中原遥隔也。此以鸟雀归巢,兴己之无家。刘会孟曰:“游子日月长”,“中原沓茫茫”,悲凉愤怨,读之黯然。【张远注】公初至成都,而辄动乡关之思,所谓“成都万事好,不如归吾庐”也。)

①陆机诗:“朝游游层城。”注:“层,重也。”曹植诗:“嘉宾填城阙。”注:“填,满也。”《国策》:苏秦见赵王于华屋之下。注:“华,高丽也。”②阮瑀诗:“季冬乃来归。”汉古歌:“树木何修修。”③《盐铁论》:皆为天下之名都。《释名》: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钱笺】《蜀都赋》:“金城石郭,兼市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汉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十八门。④乐府诗:“玉女坐吹箫。”《诗》:“吹笙鼓簧。”⑤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无与适,意不自适也。⑥《楚辞》:“欲侧身而无所。”刘铄诗:“河广川无梁。”⑦谢灵运诗:“空庭来鸟雀。”⑧《诗》:“中原有菽。”王羲之诗:“茫茫原畴。”

  初月出不高①,众星尚争光②,自古有羁旅③,我何苦哀伤④。

  (此心伤羇旅,而聊为自宽之词。薄暮方至,故云桑榆。既而黄昏,故云鸟归。久之,星出月升,盖在下弦之候矣。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四句收。)

  ①《子夜歌》:“碧楼冥初月。”②古诗:“众星何历历。”《史记·屈原传》:“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淮南子》:“日出星不见,不能与之争光也。”③陶潜诗:“自古有行役。”《左传》:“羇旅之臣,幸若获宥。”④阮籍诗:“挥涕怀哀伤。”杨德周曰:此诗寄意合情,悲壮激烈,政复有俯仰六合之想。

  朱鹤龄曰:此诗语意,多本阮公《咏怀》。“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即阮之“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也;“侧身望川梁”,即阮之“登高望九州”也;“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即阮之“飞鸟相随翔,旷野莽茫茫”也;“自古有羇旅,我何苦哀伤”,又翻阮之“羇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以自广也。“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则本子建《赠涂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公云:“熟精《文选》理。”于此益信。【杜田注】桑榆,喻明皇在西内;初月,喻肃宗;众星,喻史思明之徒。此最为曲说。王伯厚《困学纪闻》亦引之,吾所不解。

  李长祥曰:前后《出塞》、《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作,与山水诸作,少陵五言古诗之大者。《出塞》等作,犹有三百篇、汉魏之在其前。山水诸作,则前后当无复作者矣。“语不惊人死不休”,少陵之作诗也。“篇终接混茫”,则其诗之气候也。“死不休”,用力处;“接混茫”,神化处。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又曰: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

  周珽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摛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盛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译文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我行我川异,忽在天一方。

一路行程我河变换,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大江浩荡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我遥望。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注解
翳翳:晦暗不明貌。
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
征衣裳:此指旅人之衣。意谓一路走来经历了千我万水,不知不觉又到了成都这样一个遥远而崭新的地方。
但:只。
新人民:新地初睹之人。
未卜:没有占卜,引申为不知,难料。
大江:指岷江。
东流去:一作“从东来”。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日月:时间。一作“去日”。
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填:布满。
华屋:华美的屋宇。
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
苍:深青色,深绿色。
喧然:热闹;喧哗。
名都会:著名的城市。此指成都。
间:夹杂。一作“奏”。
笙簧:指笙。簧,笙中之簧片。
信:确实。此处有“虽”字义。
无与适:无处可称心。
川梁:桥梁。以鸟雀犹知归巢,因兴中原辽远之归思。
初月:新月。
争光:与之比试光辉。
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赏析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它表面上只是一般的纪行写景,但平和的外表下激荡着强烈的感情波澜。这里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杜甫举家远徙,历尽艰辛,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眼前展开一个新天地,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于言表。“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快慰之情刚生,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何时再见,未可预卜,但见大江东去,他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下面接写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又转悲为喜。但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诗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包含着数不清的忧国伤时之情。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全诗写喜,并不欣喜若狂,诉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复杂的感情潜流。

作为纪行诗,这首诗用“赋”来铺陈其事,而“赋”中又往往兼有比兴,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深婉含蓄的风格。诗一上来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诗人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它既是赋,又兼比兴,桑榆之日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同时它也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下面写“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都是赋中兼兴。最后写“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暗寓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诗人妙用比兴手法,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全诗一一闪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空间景物,同时也表现出由薄暮至黄昏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意境呈现出立体的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胡应麟论东汉末年时的《古诗十九首》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杜甫此篇正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这一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诗十九首》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它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高处正在于此。

杜甫其他诗词
唐代诗词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