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叶法善
诗人介绍
叶法善

叶法善   yè fǎ shàn

叶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代表作品《留诗》。叶法善有双铜印遗世,俗称“天师印”,被奉为驱魔之宝。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本    名
叶法善
所处时代
唐代
出生地
括州括苍
去世时间
公元720年
主要作品
《留诗》《留诗》《来往如梦偈》《无修偈·见道方修道》《荅宋之问》等
主要成就
辅佐李隆基,道教音乐,排佛养生思想
信    仰
道教
诗人诗词
人物介绍
大历钟
正史传记
护国天师
道教音乐
法脉传承
叶天师古迹
野史逸闻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宗教领袖地位
人物介绍

四代修道,皆以阴功密行及劾召之术救物济人。母刘氏,因昼寐,梦流星入口,吞之乃孕,十五月而生。年七岁,溺于江中,三年不还。父母问其故,曰:“青童引我,饮以云浆,故少留耳”。亦言青童引朝太上,太上颔而留之。弱冠身长九尺,额有二午。性淳和洁白,不茹荤辛。常独处幽室,或游林泽,或访云泉。自仙府归还,已有役使之术矣,遂入居卯酉山。其门近山,巨石当路,每环回为径以避之。师投符起石,须臾飞去,路乃平坦。众共惊异。常游括苍白马山,石室内遇三神人,皆锦衣宝冠,谓师曰:“我奉太上命,以密旨告子。子本太极紫微左仙卿,以校录不勤,谪于人世,速宜立功济人,佐国功满,当复旧任。以正一三五之法,令授于子。又勤行助化。宜勉之焉”。言讫而去。自是诛荡精怪,扫馘凶妖,所在经行,以救人为志。叔祖靖能,颇有神术,高宗时,入直翰林,为国子祭酒。武后监国,南迁而终。初高宗征师至京,拜上卿,不就,请度为道士,出入禁门。乃欲告成中岳,扈从者多疾,凡噀咒,病皆愈。二京受道箓者,文武中外男女弟子千余人。所得金帛,并修宫观,恤孤贫,无爱惜。久之,辞归松阳,经过之地,救人无数。蜀川张尉之妻,死而复生,复为夫妇。师识之曰:“尸媚之疾也,不速除之,张死矣”。师投符而化为黑气焉。相国姚崇已终之女,钟念弥深,投符起之。钱塘江有巨蜃,时为人害,沦溺舟楫,行旅苦之。投符江中,使神人斩之。除害殄凶,玄功遐被,各具本传。于四海六合,名山洞天,咸所周历。师年十五,中毒殆死,见青童曰:“天台苗君,飞印相救。”于是获苏。又师青城山赵元阳,受遁甲。与嵩阳韦善俊传八史,东入蒙山,神人授书。诣嵩山,神仙授剑。常行涉大水,忽沉波中,谓已溺死,七日复出,衣履不濡,云:“暂与河伯游蓬莱”。则天徵至神都,请于诸名岳投奠龙璧。中宗复位,武三思尚秉国权。师以频察袄祥,保护中宗相王及玄宗,为三思所忌,窜于南海。广州人庶,夙仰其名,北向候之。师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于龙兴新观。远近礼敬,舍施丰多,尽修观宇焉。岁余,入洪州西山,养神修道。景龙四年辛亥三月九日,括苍三神人又降,传太上之命:“汝当辅我睿宗及开元圣帝,未可隐迹山岩,以旷委任”。言讫而去。时二帝未立,而庙号年号,皆以先知。其年八月,果有诏徵入京。迨后平韦后,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予奏闻。会吐蕃遣使进宝函封,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他人知机密”。朝廷默然,唯法善曰:“此是凶函,请陛下勿开,宜令蕃使自开”。玄宗从之。及令蕃使自开,函中弩发,中番使死,果如法善言。俄授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祖重,精于术数,明于考召,有功于江湖间,谥有道先生,自有传。父慧明,赠歙州刺史。师请以松阳宅为观,赐号淳和,御制碑书额,以荣乡里。明年正月二十七日,忽友云鹤数百,行列北来,翔集故山,徘徊三日,瑞云五色,覆其所居。是岁庚申六月三日甲申,告化于上都景龙观。弟子既齐物、尹愔,睹真仙下降之事,秘而不言。二十一日。诏赠金紫光禄大夫越州都督。春秋百有七岁。所居院异香芬郁,仙乐缤纷,有青烟直上烛天,竟日方灭。师请归葬故乡。敕度其侄润州司马仲容为道士,与中使监护,葬于松阳。诏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给原作终,据明抄本改)所须。发引日,敕官缟衣祖送于国门之外。开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于上阳宫以观灯。尚方匠毛顺心,结构彩楼三十余间,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锵然成韵。以灯为龙、凤、螭、豹腾踯之状,似非人力。玄宗见大悦,促召师观于楼下,人莫知之。师曰:“灯影之盛,固无比矣;然西凉府今夕之灯,亦亚于此”。玄宗曰:“师顷尝游乎”?曰:“适自彼来,便蒙急召”。玄宗异其言,曰:“今欲一往,得乎”?曰:“此易耳”。于是令玄宗闭目,约曰:“必不得妄视,若误有所视,必有非常惊骇”。如其言,闭目距跃,已在霄汉。俄而足已及地。曰:“可以观矣”。既睹影灯,连亘数十里,车马骈阗,士女纷委。玄宗称其盛者久之,乃请回。复闭目腾空而上,顷之已在楼下,而歌舞之曲未终。玄宗于凉州,以镂铁如意质酒,翌日命中使,托以他事,使于凉州,因求如意以还,验之非谬。又尝因八月望夜,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问其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其声,归传其音。名之曰《霓裳羽衣》。自月宫还,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而月光如昼。师因请玄宗以玉笛奏曲。时玉笛在寝殿中,师命人取,顷之而至。奏曲既,投金钱于城中而还。旬日,潞州奏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以进。玄宗累与近臣试师道术,不可殚尽,而所验显然,皆非幻妄,故特加礼敬。其余追岳神,致风雨,烹龙肉,祛妖伪,灵效之事,具在本传,此不备录。又燕国公张说,尝诣观谒,师命酒。说曰:“既无他客”。师曰:“此有曲处士者,久隐山林,性谨而讷,颇耽于酒,钟石可也”。说请召之,斯须而至。其形不及三尺,而腰带数围,使坐于下,拜揖之礼,颇亦鲁朴。酒至,杯盂皆尽,而神色不动。燕公将去。师忽奋剑叱曲生曰:“曾无高谈广论,唯沉湎于酒,亦何用哉!”因斩之,乃巨榼而已。尝谓门人曰:“百六十年后,当有术过我者,来居卯酉山矣"。初,师居四明之下,在天台之东,数年。忽于五月一日,有老叟诣门,号泣求救。门人谓其有疾也。师引而问之,曰:“某东海龙也"。天帝所敕,主八海之宝,一千年一更其任,无过者超证仙品。某已九百七十年矣,微绩垂成,有婆罗门逞其幻法,住于海峰,昼夜禁咒,积三十年矣。其法将成,海水如云,卷在天半,五月五日,海将竭矣。统天镇海之宝,上帝制灵之物,必为幻僧所取。五日午时,乞赐丹符垂救。至期,师敕丹符,飞往救之,海水复旧。其僧愧恨,赴海而死。明日,龙辇宝货珍奇以来报。师拒曰:“林野之中,栖神之所,不以珠玑宝货为用”。一无所受,因谓龙曰:“此崖石之上,去水且远,但致一清泉,即为惠也”。是夕,闻风雨之声,及明,绕山麓四面,成一道石渠,泉水流注,经冬不竭。至今谓之天师渠。又一说云,显庆中,法善奉命修黄箓斋于天台山,道由广陵,明晨将济瓜州。是日,江干渡人,舣舟而候,时方春暮,浦溆晴暖,忽有黄白二叟相谓曰:“乘间可以围棋为适乎”。即向空召冥儿。俄有丱童擘波而出,衣无沾湿。一叟曰:“挈棋局与席偕来”。须臾,丱童如命,设席沙上。对坐约曰:“赌胜者食明日北来道士”。因大笑而下子。良久,白衣叟曰:“卿北矣!幸无以味美见侵也”?旷望逡巡,徐步凌波,远远而没。舟人知其将害法善也,惶惑不宁。及旦,则有内官驰马前至,督各舟楫。舟人则以昨日之所见具列焉。内官惊骇不悦。法善寻续而来,内官复以舟人之辞以启法善。法善微哂曰:“有是乎?幸无挂意”。时法善符术神验,贤愚共知,然内官洎舟人从行之辈,忧轸靡遑。法善知之而促解缆,发岸咫尺,而暴风狂浪,天日昏晦。舟中之人,相顾失色。法善徐谓侍者曰:“取我黑符,投之鹢首”。既投而波流静谧,有顷既济。法善顾舟人曰:“尔可广召宗侣,沿流十里间,或芦洲菼渚,有巨鳞在焉,尔可取之,当大获其资矣”。舟人承教,不数里,果有白鱼长百尺许,周三十余围,僵暴沙上。就而视,脑有穴嵌然流膏。舟人因脔割载归,左近村闾,食鱼累月。(出《集异记》及《仙传拾遗》)唐显庆年间,信奉道教的唐高宗闻听法善的名声之后,诏他入京,留在宫中奉为法师。当时,高宗曾下令广召天下方术之士,准备合炼“神丹”,以求长生不老。法善深知金丹含有毒素,对身体无益,于是竭力劝谏。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命他裁办此事,法善遣退了90余人,合炼长生不老神丹之事就此停止。叶法善自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历时50年,始终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宠。唐玄宗执政后,更加信任叶法善,称他“有冥助之力”。唐先天二年(713),拜其为鸿胪卿,后又封越国公,但法善不为爵位尊贵所动,仍愿为道士,只是奏请在故乡卯山建道观,唐玄宗准奏,并赐名“淳和仙府”。法善无疾而终,羽化成仙了,享年105岁。据传当时所居庭院异香芳郁,仙乐缤纷。大师生前请求皇帝允许他归葬故乡。皇上恩准。墓址在今丽水市境内。叶天师临终时还遗诗三首:昔在禹余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暂下宛利城,渺然思金华。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适向人世间,时复济苍生。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但念清微乐,维忻下界荣。门人好住此,翛然云上征。退仙时此地,去俗久为荣。今日登云天,归真游上清。泥丸空示世,腾举不为名。为报学仙者,知余朝玉京。唐玄宗李隆基作《叶尊师碑记》悼念法善,并作《步虚词》。清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洞门深锁碧寒窗,滴露研朱点周易。

大历钟

大历钟,作为唐朝文物一直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像这样可馆藏的大件文物在武义文物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它保存在桃溪镇延福寺。因为武义建县于唐天授二年,历史文化也往往以此为渊薮。现在人们提及有关的历史名望人物,常常是唐朝的越国公叶法善;诗《夜宿武阳川》也是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徐镃及仓部堰等。在此之前,古邑武义除东晋镇南将军阮孚避居明招山等之外,即使还有,也尚待挖掘发现。当然,大历钟除了铸造工艺、铭文和历史的研究,现代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已很难显示。但作为厘清历史的真实与传说故事之类的混淆,或权当历史钩沉,是值得一提的。民国之前的旧方志曾经记载:铜钟,相传叶法善所铸。(叶法善)命其徒曰:吾去三日后尔方可鸣。师去弥日,徒窃扣之,声震,地居人警骇。师遂还以剑划之,少止,及其所至之地而已。根据诸如此类的“出处”,民间杜撰和口头流传不少有关大历钟的故事。有的说:钟铸成之后,叶法善吩咐徒弟说:我要去松阳卯山,三天后你们才可以鸣钟。谁知他才走到柴头岭(位于原竹客与四都两乡交界),徒弟好奇,偷着敲响了铜钟。叶法善闻钟声而长叹,骂徒弟不听话,迅速飞往冲真观,拔剑朝铜钟一挥,钟声才住止。原来铜钟有灵,如果三天后鸣钟,叶法善已走得很远,钟声就可以传到他到达之地,可眼下只能传到柴头岭为止。又有传说:他是取草鞋击钟,钟声乃止,所以铜钟上至今“剑痕鞋印犹存”。有民间故事说:宣阳观建成后,来观里拜神求道的人日益增多,加上其他游客和道士,往往有几百人吃饭。人多事杂,为了便于规定食宿、讲道和关门开门的时间等,叶法善去松阳卯山讨来一口八百斤重的铜钟。叶法善有法术,只用雨伞把柄套上钟纽,就把大铜钟背了回来。其他传说还有叶法善在某某地方炼丹、铸钟等等。至今这般那般,不一而足。历史事实是:铜钟铸于唐朝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故名“大历钟”。而叶法善105岁解化归天,时间在开元八年六月三日午时。前后相差58年,就是说叶法善死后58年才铸成大历钟!可惜铜钟上的铸字已饱经沧桑,如今有的很难辨认。只好根据民国《宣平县志·古迹》记载,和县文物馆的资料考证,宣阳观钟款,即大历钟铭文,才清楚如下:维唐大历十二年岁次丁己正月甲寅朔廿五戊寅宣阳观奉为国王圣化普及道俗存亡敬造洪钟一口用铜一千五百斤奏敕置观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道士叶法善摄刺史贾岌县令李冲市承郑保道率化众缘道士郑通灵郑国清吴灵岳吴升玄周法慈叶道游叶朗清吴惠虚郑仙超叶惠光王法虚毛仙灵以上各舍十五斤都检校道门威仪紫极宫道士叶修然廿斤道士叶齐真十五斤大匠孙住葛留超舍铜卅斤主郑徳宝戴公训夫妻吴徳怀夫妻×檀越郑王卿舍十五斤郑怀政卅斤叶招福叶招泰叶思庭戴公之戴徳丘郑女娘郑宝盖叶待贤叶待正周光择周光遂叶庭芝叶方春俞喜娘叶光超吴怀秋陶大娘显而易见,这是一篇关于铸钟原由成因的镌记,多数内容是乐助金铜的人的姓名。其中叶法善“摄”令当时的刺史县令等人出资,并化缘筹铜,完全是一种假托,虚无之极。民国《宣平县志》为此也加了短短一句按语,字很小不明显,但已说明时间上有差错。另外还有一句自问自答:“犹载法善封爵全衔名,何也?盖道侣勒此溯元,奏敕置观,云云。”意思清楚,是说钟款写上叶法善的公卿大名,是便于上奏书,以达到铸成洪钟,置于宣阳观的目的。由此看来,无论是故事传说,还是镌文遗世,并无恶意,全是为了讨个说处。只为成果,不问原因。所以也给后世带来以讹传讹的现象。大历钟铸成后,其精湛的工艺一直让后人赞叹不已。它外型匀称端庄,厚实稳重,通高1.28米,腹径0.88米,壁厚5厘米。乍看简素,其实复杂。自上而下有七匝箍径,拦腰环束七线宽带,中有葵状锤脐,加上多道垂竖径线,形成块状框栏。总体是细线经纬,质地光润细腻;具有道家素雅超俗、而又不失高贵的风格。可惜很难考证这钟在何处、是何人制造。一千二百多年来,大历钟几乎一直被当成叶法善的遗物,是宣阳观的象征,让后人崇爱有加,单看历代诗文多多就可明白。如赵魏的《游冲真观观大历钟》:“巍然悬金钟,款敕大历造。道士叙官阶,唐业无乃小。摩挲发浩叹,往事忆天宝。玉鱼泣春寒,铜驼没秋草。”又如清康熙年间富阳来的宣平教谕章綎的《大历钟》:“碑题形解开元日,钟乳明镌大历年。斑驳剑痕非实録,摩挲履印亦疑传。”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既有人在流传“剑痕鞋印”说法,也有人在分辨它的疑窦。到了光绪十六年,湖南人贺允璠来任知县,在他的《宣平任中纪事诗》中写道:“天师道法更谁侔?殿撰文章第一流。想见当年人物盛,铜钟金榜各千秋。”诗中“殿撰文章”指宋朝嘉定癸未年,登科状元、宣平下乡人蔡仲龙的诗文。将它与大历钟并论为第一。当然,千余年来大历钟同样遭逢过无数劫难。大的就有黄巢、方腊、陶徳二、洪秀全等部属在宣平一带与朝廷官军作战,社会动乱时的遭遇。如当地志书记载:由于大历钟的精美,邻县乡民曾经合伙三四十人前往盗窃,后被发现,准备敲碎盗走,结果化大力气也只能砸掉钟的鼻纽。声震三十里,四乡之人纷纷赶来救护,盗贼窜逃。但其留下的缺憾至今令人抚触不已。清咸丰十一年战乱时,冲真观败毁,大历钟有幸被移置到隔溪遥望的愍慈寺。愍慈寺又被毁,钟被附近村民放置于郑回村内。直到冲真观兴建成了,才物归原主,百姓无不念念有词:“真是叶法善天师在天有灵!”解放后土改,僧道还俗,寺观庙宇被没收。之后,大历钟被移至柳城设在原天妃宫内的文化(馆)站内,放在电影队房边走廊的角落,用丁丁碑横拦着。但它和另一口存放在楼上左侧的大铁钟,还是挡不住顽童们的攀爬和以石乱击。八十年代初被当成县级文物,移放到桃溪延福寺,直到至今。大历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光是作为唐代道观的产物,连名噪香港、金华等地的黄大仙祠里也不见有此类铜钟,可以肯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珍惜和保护好它,既是责任,更具有意义。

正史传记

《旧唐书·叶法善传》:道士叶法善,括州括苍县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帝然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法善又尝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祭,城中士女竞往观之。俄顷数十人自投火中,观者大惊,救之而免。法善曰:“此皆魅病,为吾法所摄耳。”问之果然。法善悉为禁劾,其病乃愈。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然排挤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以其术高,终莫之测。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止于京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当时尊宠,莫与为比。法善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八年卒。诏曰:“故道士鸿胪卿、员外置、越国公叶法善,天真精密,妙理玄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固以冥默难源,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保黄冠而不杖,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秀,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应。斯乃体应中仙,名升上德。朕当听政之暇,屡询至道;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宣弘益。叹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慭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宜申礼命,式旌泉壤。可赠越州都督。”《新唐书·叶法善传》:高宗时,又有叶法善者,括州括苍人。世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能厌劾怪鬼。帝闻之,召诣京师,欲宠以官,不拜。留内斋场,礼赐殊缛。时帝悉召方士,化黄金治丹,法善上言:“丹不可遽就,徒费财与日,请核真伪。”帝许之,凡百馀人皆罢。尝在东都凌空祠为坛以祭,都人悉往观,有数十人自奔火中,众大惊,救而免。法善笑曰:“此为魅所冯,吾以法摄之耳。”问而信,病亦皆已。其谲幻类若此。历高、中二宗朝五十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禁内。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习,然发卫高,卒叵之测。睿宗立,或言阴有助力。无天中,拜鸿庐卿,员外置,封越国公,舍景龙观,追赠其父歙州刺史,宠映当世。开元八年卒。或言生隋大业丙子,死庚子,盖百七岁云。玄宗下诏褒悼,赠越州都督。

护国天师

《唐鸿胪卿越置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记载:叶法善,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元真护国天师。《正统道藏》中多处有记载,叶法善为道教天师。

道教音乐

自唐朝以来,卯山一直是以叶法善为代表的松阳叶姓道教世家活动中心。民国《松阳县志》卷二载:“在县西二十里,卯山之阳,唐开元中,叶法善奏,舍舍宅为道院,”匾曰:“淳和仙府。”又曰:“道教宗师叶法善建淳和仙府,司授音乐。”精通音律、具有音乐素养,对道教音乐深有研究的叶法善,将其多年在皇宫、皇家内道场所积累的宫廷音乐,宫廷法曲音乐、廷内道场音乐素材,带回故乡,移植、应用、融入到具有宫廷特色的“叶氏居家”音乐中去,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叶氏弟子。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的作用。唐朝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曾命道工、天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混元圣记》卷八曰:“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有:“(天宫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他还诏道士司马祯,李元制《玄真道曲》、《天罗天曲》;诏工部侍郎贺章知作《紫清上圣道曲》;诏太常卿纬绦制《景天》、《九真》、《紫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曲》等道曲。唐代诗人也有不少提及道乐的。例如张籍有“却有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之句;女诗人薛涛在其《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中有“长裙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祈腰齐唱步虚词”之句,可见当时道乐之盛。致力于叶法善道教音乐研究的松阳县文化馆馆员邱建平说:“处在这个鼎盛时期,身历高宗、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的皇家内道场道士叶法善,在松阳卯山创建有特色、高规格的道教音乐,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说叶法善所创的道教音乐,是宫廷音乐、宫廷法事音乐、宫廷内道场音乐的演进与结合,并受到家庭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叶法善道教音乐的坚实基础。”修于清道光十一年的《卯峰叶氏广远宗谱》,详细记载了叶氏活动的“钟、鼓、祝、琴、瑟、笙、箫、管、笛、磬”等众多乐器,记载曲目有:《初上歌》、《再上歌》、《三上歌》、《迎神曲》、《送神曲》。流落民间的叶氏后裔做功德的手抄本,被发现的嘉庆年间叶学通手抄《雷霆枢宝经》中记有起板、小过场、火炮锣等名称。咸丰三年,叶茂沛手抄的《破筳生湖狱科》也记有唱词和曲名,如《东极宫》、《香供养》等,从中资料查证,足见叶法善道教音乐存在于松阳、根植于松阳民间。

月宫神韵《霓裳羽衣曲》

古邑松阳相沿传说,叶法善道教音乐,用自家原有的道乐和官方道乐相互替换,既保留了官方宫廷音乐的原貌,又融进传统乡土气息的道乐风格。如流传至今的《月宫调》与颇待论证的《霓裳羽衣曲》、《正凡》与《紫微送仙曲》等,其手法,既巧妙地避讳官方制度的麻烦,又使人们乐于接受和认可,使人百听不厌。这确实体现了叶法善的音乐才华和非凡的音乐创造智慧。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产生,至今还在松阳民间流传着一个典故。《鹿革事类》云:“八月望秋”,叶法善与唐明皇游月宫,聆听中天乐,问“曲名”,曰:“《紫云回》,”默记其声,归传之,名曰:《霓裳羽衣曲》,疑为同一支乐曲,只因避讳,故更名为《月宫调》而在民间流传。这一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讲述的是开元初年的中秋八月十五,皓月当空,唐明皇被叶法善携带着游月宫,玄宗在月宫聆听和欣赏了仙女演奏的《紫云曲》仙乐。美妙的仙乐深深陶醉了唐玄宗,他将听到的仙乐默记心中。归来后,玄宗亲自将乐谱写了出来,并取名为《霓裳羽衣曲》。该典故在《卯峰叶氏广远宗谱》、《唐叶真人传》中有记载,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凌蒙初编著的《拍案惊奇》中都有描述。叶法善带唐玄宗游月宫固然不可信,但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却有多方史册记载,可见基本上是一个事实。唐玄宗是一个“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的皇帝(《新唐书·孔乐》),其在道教音乐、法事音乐方面颇有成就。这些成就和他所具备的条件,都离不开他身边恩宠无比的恩师叶法善。叶“匡国辅主”高超的道法、渊博的学问,深受唐玄宗敬崇,所以玄宗创作与一个高深道法人物有关的《霓裳羽衣曲》来表达他们之间的亲密情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坊间流传的玄宗构思主题时的美妙幻想,也从中暗示叶法善的才华及在道乐史上的贡献。

传承现状

邱建平老师以卯山文化为背景,搜集了许多叶法善生平活动情况,查阅了有关资料,拜访叶氏后裔“居家”传承人及相关人士,走进了山乡村落的祭祀、道场等活动场所。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收集整理出100多首已在松阳流传了一千多年历史,没被人们引起关注、重视的道教音乐。这些在民间悄悄流传的道教音乐,曾被误为封建迷信,其曲目之多、内容之广、规律之有序,令邱建平大为赞叹。乐曲风格有展现神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煞驱邪的庄严曲调,有表现神抵达或功成喜乐之乐,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旋律。具有上述功能的道教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如《月宫调》、《正凡》、《八仙》、《望仙山》等数十首,主要流传在古市镇(传承人叶万芳、周文郁等人提供);法事音乐,如《三清调》、《行路曲》、《上路调》、《闹三通》等数十首,主要流传在古市、谢村乡、玉岩镇、枫坪乡、竹源乡(传承人:郑茂芝、吴法仲、叶关照等);道场音乐,如《东极宫》、《香供养》、《上香台》、《皈依》等数十首,主要流传在象溪镇、板桥乡、竹源乡等各乡村(传承人:郑仁法、谢根美、叶关美等人)。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上叶法善道教音乐逐步被外传于异姓,如典型的道惠口村,自元朝叶法彬传入周姓,至今六十多代了,文革时代中断,至上世纪80年代才由周姓以过继方式传于郑姓。该区域在60年代前每年的小水卯时,都要举行纪念叶法善功德的活动,村民抬着他的塑像,游街串巷,演奏三清锣、三清调乐曲。道场活动更为壮观。丰富的乐曲,以念赞、独唱、帮唱等形式,气氛热闹非凡,像是一个宫廷音乐会。凡到过松阳的专家、学者,聆听到这样的音乐,都为之感叹,称“叶法善道教音乐,确非一般的乐曲!”“像月宫偷下来的音乐!”
法脉传承

叶法善师承开蒙于上清,授道于正一,得道于洞渊,净明诸派高道,对叶法善师承家以考略,对于研究叶法善的思想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利于进一步认识叶法善在道教历史上的影响和贡献。南宋之前,松阳叶法善后裔叶氏道教法脉传承主要围绕本宗族内传承,南宋后逐渐开始传与他姓,在浙西南松阳,遂昌,龙泉等地偏远山区保留着的的“灵宝仙坛”为叶法善法脉传承,如遂昌、松阳灵宝仙坛法师主要供奉张天师,叶天师,李天师。相传三天师为为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三天尊徒弟。既是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叶法善遗世诗》:“昔在禹馀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此“禹馀天”既是“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的禹馀天。由此可见叶法善法脉(有说是洞渊派)与上清灵宝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后世传承“灵宝仙坛”在浙西南瓯江流域传承了千年,始于唐代,发扬于南宋,存于当代。因地方口音各地法传承略有区别,传承保护最好的在是松阳玉岩村落。

叶天师古迹

在松阳卯山存有叶法善修道多处古迹,山顶原有通天宫、点易亭、试剑石、紫霞宫,久废。目前仅有一口井和石墙依稀可见当年景象。遂昌云峰镇天师殿历史悠久,主要供奉叶法善天师,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二记载:“牛头山在邑东35里,峰峦层叠有九,又名“九云峰”,与松阳接境。世传真人叶法善曾骑虎创庵于顶,修炼飞升而去。后人即其庵建天师庙。”至今,云峰一带每年的八月会,恭迎天师殿的叶天师巡游各村,护佑地方平安。

野史逸闻

原文

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荧煌如昼。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结构缯采,为灯楼二十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仍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有道士叶法善在圣真观,上促命召来。既至,潜引法善观于楼下,人莫知者。法善谓上曰:“影灯之盛,天下固无与比,惟凉州信为亚匹。”上曰:“师顷尝游乎?”法善曰:“适自彼来,便蒙召。”上异其言,曰:“今欲一往,得否?”法善曰:“此易耳。”于是令上闭目,约曰:“必不得妄视,若有所视,必当惊骇。”上依其言,闭目距跃,身在霄汉,已而足及地。法善曰:“可以观览。”既视,灯烛连亘十数里,车马骈阗,士女纷杂,上称其善。久之,法善曰:“观览毕,可回矣。”复闭目,与法善腾虚而上,俄顷还故处,而楼下歌吹犹来终。法善至西凉州,将铁如意质酒肆。异日,上命中官托以他事使凉州,因求如意以还。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归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法善生隋大业丙子,终于开元壬申,凡一百七十年矣。宁州有人,卧疾连年,求法善飞符以制之。令于居宅井南七步掘约五尺许,得一古曲几,几上有十八字歌曰:“岁年永悲,羽翼殆归。哀哉罹殃苦,令我不得飞。”疾者遂愈。案孔怿会稽记云,葛玄得仙后,几遂化为三足兽。至今上虞人往往于山中见此案几,盖欲飞腾之兆也。《金陵六朝记》曰:“吴帝赤乌七年八月十七日,葛玄于方山上得道,白日升天。至今有煮药铛,山有洗药池,见在。又白仲都,葛玄弟子,亦白日升天。至今祠坛见在白都山下。又姚光亦葛玄弟子,自言得为火仙,吴大帝积薪焚之,光安坐火中,手阅素书一卷。法善尽传符箓,尤能厌鬼神。先是高宗曾检校诸术士黄白之法,遂出九十余人,曾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士女往观之,俄有数十人自投火中,人大惊,师曰:“皆鬼魅,吾法摄之也。”卒谥越国公。(出《广德神异录》)

译文

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晚,于上阳宫内大摆彩灯,庭院里也点起火,自禁门到殿门都点起蜡烛,连绵不断,光照宫室,灯火辉煌如同白天。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利用彩绸打结,做成灯楼二十间,楼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悬挂金银珠玉等物,微风吹来,铿锵悦耳,又以灯光照射,呈现出龙凤虎豹飞腾跳跃的形状,这些奇幻多彩的景观,好像并非人力所为。道士叶法善正在圣真观中,皇上催促命人将他召来。法善来到后,玄宗便悄悄带领他到楼下观看,周围的人谁也不知道。法善对皇上说:“彩灯之盛,天下无比,只有凉州可以排在第二位”。皇上说:“法师刚才曾去游览过吗?”法善说:“刚刚从那里来,便蒙皇上召见”。皇上听了他的话甚为惊异,说:“我现在想去看看,办得到么?”法善说:“这很容易”。于是让皇上闭上眼睛,约法道:“一定不要擅自偷看,如果看到什么,肯定使你惊怕”。皇上依照他的话,闭上两眼一跳,身体便飞入云霄,过了一会儿又两脚落地。法善说:“可以睁眼观看了”。放眼看去,只见灯烛连绵十几里,车马拥挤,男女纷杂,皇上连连称赞。看了很长时间,法师便说:“观看完毕,可以回去了”。于是又闭上眼睛,与法善一起腾空而飞,不一会儿就返回原处,此时楼下的歌唱声和乐器声还没有结束。法善到西凉州,将自己的铁如意抵押在酒店之中。又一天,皇上命中官借办理别的事情为由出使凉州,顺便取回如意还给法善。法善还曾领着皇上去月宫游览,从而聆听到天上的音乐,皇上本来通晓音律,便默记天乐曲谱,回来予以传播,于是成为霓裳羽衣曲。法善生于隋代大业丙子年,死于唐代开元壬甲年,寿高一百七十岁。宁州有个人连年卧病不起,请法善利用飞符给他治疗。法善让他在住宅水井南面七步处挖五尺左右深,此人照法善说的去做,得到一个古曲几,几上有一首八字歌:“岁年永悲,羽翼殆归。哀哉罹殃苦,令我不得飞”。那个卧病不起的人便痊愈了。据孔怿《会稽记》说,葛玄成仙后,这只小几便化为三脚兽。直至今天,上虞这个地方的人,往往把在山中见到这一案几,看做要飞黄腾达的预兆。《金陵六朝记》记载:吴帝赤乌七年八月十七日,葛玄在方山上得道,白天升天。时至今天,仍有葛玄炼丹修道时煮药用的锅,山上还有洗药的水池子。又载:白仲都,是葛玄的弟子,也于白天升天。至今尚有当年仲都修道时的祠坛在白都山下面。又载:姚光也是葛玄的弟子,他自己说得为火仙,吴大帝堆积柴草烧他,姚光安然坐在火中,手捧无字书一卷阅读。法善尽传符箓,尤其能够降伏鬼神。在这之前,唐高宗曾检验各位术士的炼丹之法,于是来了九十余人,他们在东都凌空观设坛打醮,许多男女前往观看,立刻有数十人自投入火中,人们大为吃惊,法善法师说:“这些都是鬼魅,是我施法摄他们来的”。法善死后,谥号越国公。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宗教领袖地位

叶法善作为世代相传的著名道士,受到李唐皇朝的重视当始于高宗李治一朝。高宗李治(650-683)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禇遂良等贞观老臣手中,其基本国策仍是沿袭贞规遗规,在宗教政策上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高宗一朝对于道教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第一,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祭祀,首开唐王朝统治者给老君册封尊号之先河。第二,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规定为科举考试之内容。第三,提高道士地位,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九载:仪凤三年,高宗令道士隶属宗正寺,班列于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宗族事务的机构,高宗将道士划归宗正寺管理,实是将男女道士视为自己的本家。如此,道士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在优宠道士方面,高宗不仅优礼在世道上,而且对已逝道士亦加以追封。受高宗优宠的道士主要有:万天师、刘道合、潘师正、尹文操、叶法善等人。叶法善,世为道士。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弘道元年(683),令叶法善封南岳,辟地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第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兴起修建道观高潮。叶法善道教宗教领袖的地位的确立始于高宗一朝,在后续的睿宗李旦(710-712),玄宗李隆基(712-756)得到了巩固和逐步走向顶峰。睿宗李旦,是位佛、道二教皆信奉的皇帝,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但睿宗尤崇信道教。据史书记载,他不仅对道教理身理国理论十分赞赏,以此作为他的理国之要,而且其登上帝位也与道教有关。《新唐书·叶法善传》载:“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旧唐书·方伎传》曾载:“……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唐玄宗对叶法善亦宠幸有加,先天元年(712),认为叶法善有“得包贞素,学究无微”的学问与道行,以及“预睹衅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赏,封叶法善为越国公。开元八年(720),在叶法善仙逝后,唐玄宗在《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中还肯定其:“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因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的高超道术,而且进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芳,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对唐皇朝“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宜宏益”的政治作用,表达了自己“何莫懋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的悲痛心情,最后表示要“宜申礼命,式贲泉壤。”赠叶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号。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还思念仙逝的叶法善,特为之亲撰《叶尊师碑》以祭奠之。从以上的材料和李唐皇朝自高宗李治始,继睿宗、玄宗对叶法善的持重和封赏以及所记述之事迹而言,叶法善应当为当时大唐社会的著名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并且对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他的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