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张璪
诗人介绍
张璪

张璪   zhāng zǎo

(?—1093)滁州全椒人,初名琥,字邃明。张洎孙。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凤翔法曹,缙云令。神宗熙宁中,王安石引入同编修中书条例,寻授集贤校理,数月间骤迁知谏院、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历知蔡州、判司农寺、知河阳。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进知制诰、知谏院,判国子监。四年,拜参知政事,次年改中书侍郎。哲宗立,谏官、御史合攻其依附王安石、吕惠卿,构陷冯京、苏轼。罢知郑州,累徙扬州。卒谥简翼。
本    名
张璪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江苏苏州
主要作品
《落雁亭》《琼花》
主要成就
画论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破墨法,工松石。
诗人诗词
人物简介
绘画风格
人物简介

张璪[zǎo],一作藻。字文通,汉族,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后坐事贬衡、忠两州司马。建中三年(782)作画于长安,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创破墨法,工松石。朱景玄谓其画松:“手提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皱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又评其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当时有毕宏(庶子)亦以写松石擅名于代,一见璪画惊异之,因问其所受。璪答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此说对中国画论有深远影响。画迹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松石图》后归郭佑之,著录于《云烟过眼录》。又《流水涧松图》,传说也是他的作品,著录于《清河书画舫》。著有《绘境》一篇,今佚。

绘画风格

张璪约活跃于8世纪后期,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擅水墨山水,尤精松石,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有双管齐下之誉,可见张璪的高超技艺。又用手蘸墨作画,不求巧饰。画山水重灵感,富于激情,其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为唐代水墨山水画之代表。朱景玄还说他的山水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盖以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唐文粹》卷九十七记载张璪作画时情景,可以看出其作画笔势激越,飒爽英姿。其时座上宾客二十四人,都来看他作画,张璪居其中,箕坐鼓气,少顷“神机始发”,他便“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援)霍瞥列,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作画之后,“投笔而起,为之四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说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之后,紧接着便说“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璪)”。在唐人心目中,张璪的画还是高于王维等人的。张璪作画喜用紫毫秃笔,属于吴道子型激情一派画家,他往往秃笔抹写,画至得意处,忘乎所已。干脆以手醮色,挥涂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乃至于发展为王默的“脚蹙手抹”。后世的指画当受其影响。张璪的山水画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墨为主,不贵五彩。荆浩《笔法记》云“张藻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这种“不贵五彩”、“笔墨积微”水墨画法在绘画技法上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张璪已无作品存世,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所撰的《绘境》今已不传,但是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相关诗人
Top